昨晚,“地球一小時”全球接力活動來到南京。根據南京電力公司的統計數據,當晚8點30分,網供負荷最高為485萬千瓦時,活動開始后的8點40分,負荷竟然達490萬千瓦時。這也是南京參與這項全球環(huán)保行動5年來,第一次出現這樣難堪的局面。(3月24日《現代快報》)
南京最近幾年都參加“地球一小時”活動,全城用電量通常減少15萬千瓦時-20萬千瓦時,可今年非但沒降反而上升了5萬千瓦時,實在讓人覺得難以接受這樣的現實。是南京人的環(huán)保節(jié)能理念弱化、倒退了,還是因為某些特殊原因所致?我們當然很難簡單地做出判斷,但這一“南京尷尬”無疑很值得有關各方反思。
“地球一小時”終究只是一個活動形式、載體,最大的看點、亮點和目標預期,是喚起公眾的環(huán)保意識和節(jié)能自覺,某個時點用電量的升變化,固然是一個重要的考量指數或檢驗指標,但絕非問題的根本,關鍵要看大家有沒有重視、行動起來,把“地球一小時”的理念變成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自省、自律行為。
實事求是地講,無論是自然人還是單位人,倘若平時都很重視環(huán)保、節(jié)能,有必要苛求其非得熄燈一小時嗎?要求一刀切地熄燈一小時,學生作業(yè)、店家生意怎么做?其實,我們更應該關注和聚焦的或許是,哪些燈沒到該亮的時候就亮了,到了該熄的時候卻沒熄;哪些沒必要的亮化卻亮得刺眼,或者存在過度豪華現象;又有哪些隱形的能源揮霍、浪費在繼續(xù)招搖,比如辦公室內穿西裝開空調、某些場合的長明燈,等等。
“地球一小時”,僅從用電這個角度來說,說到底是要告別不正常消費、杜絕浪費,確保正常和必要的需求。這既需要全體民眾的共同參與、行動,更需要政府部門、用電大戶去精打細算,做出表率。否則,僅僅在這一天、這一個小時內,用電量明顯下降,未必就一定正常,也讓人興奮不起來。
(責任編輯:周姍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