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喻血輪《綺情樓雜記》,讀到一則有趣的筆記:
“曾任三十三軍師長之張克瑤,原為理發(fā)師出身。昔隸張宗昌部下,任旅長,所屬官兵,俱知其出身,常竊誚其后,為張所聞,大怒,立召集官兵訓話,力辯其非理發(fā)師。但訓話時,輒以右手置左手掌中,翻來覆去,作燙刀勢,官兵見之,忍不住大笑,張亦自覺此明明理發(fā)師燙刀手勢,焉用辯,遂亦大笑而罷。自是不再諱言曾為理發(fā)師,蓋知手勢做慣,改之不易也。
“昔有人雇一廚司,每于主人問其作何菜肴,必說做兼作,如言食肉糜,即駢兩手作剁肉狀,如言炒肉絲,即以右手作炒動狀,主人厭之。一日,未問之先,命仆反縛其兩手,意其更無法作手勢矣。詎主人才一開口,彼即俯身作游泳狀曰:‘今日作滲湯鮚魚也!w其手雖不能作勢,而仍以身作勢也。主人知其習慣難改,笑遣之。此與張克瑤不忘燙刀手勢,同一可笑也。”
讀罷確令人一笑。生活中各種難改的手勢,還可舉出一些,各有不同的意義。記得《聊齋志異》中有一則短篇,講一個青年向一位老人借錢,老人答應了。青年來取錢,老人與之聊了幾句,又找了一個理由拒絕了。等青年走后,有人問其原因,老人說,看那人手上下的動作是賭博的手勢,錢借給這樣的人不可靠。不能不佩服老人觀察的細致!
擴而言之,一個人、一個群體都可能有難改的不太雅觀的“手勢”或習慣。以國人而言,公共場合大聲喧嘩、隨地吐痰、好加塞、好闖紅燈……可稱我們難以改變的“手勢”。多年來,為了改進克服,媒體大力宣傳,公共場合貼有很多提示牌。為制止闖紅燈者,一些路口增加協(xié)管員進行勸導維持秩序,最近,北京更是在重要路口對闖紅燈者開出罰單。為引導顧客排好隊,郵局、銀行、地鐵等地面上畫了鮮明的白線或紅線,但一些人還是不管不顧,爭先恐后,擠作一團,有時人也并不多,那也要擠。想想,這與反縛兩手,“其手雖不能作勢,而仍以身作勢”倒有些相似。
不用諱言,一些國人愛看熱鬧。只要有熱鬧看,一些人跑得比什么都快。別人打架,看;別人自殺,看;有人調(diào)戲婦女,看;有人搶劫,看。看得多了,腦子的一部分麻木了,也就是說只看,只說,而不會上去阻止一些不文明的行為。我們甚至看到這樣的報道,眾人圍觀自殺,看了兩個多小時見別人還不跳樓,有人急了,開始罵:想死你就早點死,你完了我還要去學校接孩子放學呢。這樣的表現(xiàn)確實是嚴重的病態(tài)了?吹迷俣,只要有熱鬧還是想去看。
近些年,國人富裕了,昂然出國旅游的漸多,這些“手勢”或習慣也帶到國外,偶爾看外國人對中國人的一些評論,“中國人不講衛(wèi)生喜大聲喧嘩”云云,常令我們臉紅。當然我們可以辯言,那只是一部分中國人的行為。
個人、群體的一些不良“手勢”、習慣等,各有不同的形成背景原因,需要深入系統(tǒng)地分析,通過各種方法加以改進。雖然難改,但也不是不可改變。例如,改革開放初期,百姓乘坐小汽車的機會較少,一些外國人就很奇怪,中國人為什么關車門要用那么大的力,總要聽到“嘭”的一聲才放心,后來明白,那是擔心車的質(zhì)量,怕手輕了門關不緊。在這一習慣背后,有那個時期很多用品質(zhì)量粗糙而形成的潛意識。如今,汽車進入平民百姓家,汽車質(zhì)量也日漸接近國際水平,猛用力關車門的習慣是越來越少見了。
一個小小的不文明習慣,可以折射出一個人,乃至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不用諱言,由于歷史和現(xiàn)實的種種原因,生活中還有很多不文明的現(xiàn)象。相比外在的手勢,內(nèi)在的若干習慣、“手勢”,肯定更難于改變。在走向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若干不太雅觀乃至丑陋的“手勢”、習慣,是一定要改變或消失的。那樣,我們的生活才更文明。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