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前后的體壇一向平淡。今年有些例外,除了越來越近的索契冬奧會,李娜在澳網的奪冠也給中國體壇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吸引媒體和公眾注意的不只是李娜在職業(yè)遲暮之年拿下的第二個大滿貫,更有她在回國后一連串驚人的表現——在澳網賽場內外面對外國球迷的陽光、親和、幽默、風度翩翩,回國后竟變成了冷漠、“黑臉”、愛理不理,甚至對恩師、領導也是如此。
無論試圖尋找怎樣的借口,這都不得不說是一件尷尬的事情。它有些沖淡了李娜澳網奪冠給中國公眾和整個中國帶來的榮耀和喜悅。媒體、公眾都希望看到更完美的李娜,就像始終溫和、謙遜同時也不乏幽默感的姚明一樣。但李娜顯然不想成為姚明,她只想順從自己的內心,就像她的球路一樣,毫無保留、大開大合,攻擊性極強。所以,她才會對那些滿懷熱情撲過來獻殷勤的人擺出“黑臉”、愛理不理。其實,她一向如此,不只是這次澳網奪冠后,但第二座大滿貫放大了這件事情,因此,她的行為才會引起如此大的爭議。
如果以一個普通的個體來看待李娜,這件事其實很好理解:她只是一個以網球為生的運動員,打完球后只想快點回家和家人團聚,但有些過于殷勤的領導和相關人士卻破壞了她歸心似箭的心情,而碰巧這些人還不是特別討她喜歡,所以她不開心;她贏球掙獎金光明正大,但來自政府的獎勵卻容易引起公眾的爭議(此前已有過一次了),所以送上門的80萬元也買不來娜姐的一張笑臉。
而如果以一個符號、一種象征來看待李娜,這件事就不只是讓人糾結,而且讓人失望。公眾和媒體之所以對李娜有這樣那樣的責難,就是因為他們把李娜視為中國體育甚至是中國形象的某種象征,以此標準來要求李娜,李娜當然在公眾面前就應該表現得彬彬有禮、溫文爾雅,就像以前的姚明一樣。
我想,這種分歧正是問題的癥結所在。公眾和媒體眼里的李娜不僅是榜樣、偶像,而且還是中國體育和國家形象的代言人,甚至是民族英雄(劉國梁語),但這些顯然是李娜生命中難以承受之“重”。她不止一次地表示,自己只是一個靠打球掙錢的職業(yè)選手。她不想成為道德模范和完美的圣人,她寧可讓人說她不禮貌、不尊敬老師領導,也要服從自己的內心,她的性格和經歷(早年喪父、叛逆等)都決定了這一點。
讓李娜回歸到個體,不僅更接近現代職業(yè)體育真正的本質,也能令“娜姐”更輕松地去享受接下來可能來日無多的職業(yè)網球生涯,還可以讓大家的心情不必太糾結。我們越是過度解讀、過度消費李娜,就越容易失去對于體育比賽應有的平常心。
過度解讀李娜的方式有許多種,最典型的是借李娜“單飛”成就來影射“舉國體制”唯金牌是舉的弊端,認為李娜的成功啟迪著中國體育改革的踐行模式。不錯,李娜的確是職業(yè)化的受益者,但她“單飛”之前所受的扎實的專業(yè)訓練都是來自體制內,沒有此前的“舉國”,后來的“職業(yè)化”也就成了無源之水。借李娜的成功為“職業(yè)化”唱贊歌,不僅牽強,而且幼稚。事實上,職業(yè)化不能包治百病,舉國體制也并非一無是處。項目特點不同,人才培養(yǎng)和賽事運作方式自然各異,像體操、舉重、跳水等中國的傳統(tǒng)優(yōu)勢項目,開展職業(yè)化就很難,舉國體制也許是最適合的。乒羽項目也一直在努力實現職業(yè)化,但成效甚微,不是有關部門不夠努力,項目特點使然。大力開展職業(yè)體育沒有問題,但不必去攻擊舉國體制,二者完全可以相互補充,像李娜就是專業(yè)加職業(yè)的獨特模式培養(yǎng)起來的。
中國體育對于職業(yè)化的熱情,日漸高漲,但在可以看見的將來,不會也不必放棄舉國體制。人們輕看奧運金牌,謳歌大滿貫冠軍,看似與時俱進,其實是中國體育渴望得到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尊重的另外一種表達方式,和二三十年前國人對奧運冠軍的狂熱膜拜沒有本質區(qū)別,不客氣地講,本質上還是源于弱者心態(tài)。
什么時候,我們能讓體育的回歸體育,那或許才是中國真正成為世界體育強國的開始。
(責任編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