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間是死者火化入土前的必經(jīng)之地,而記者采訪發(fā)現(xiàn),一些醫(yī)院和殯儀館的太平間卻發(fā)生異化,從寧靜之地變質(zhì)為“扒活人一層皮,發(fā)死人身上財”的圈錢宰人之地。“要看最后一眼,先交2萬元押金”、“不買貴的,就是不孝”,種種亂象背后,凸顯政府的監(jiān)管漏洞和基本公共服務缺位。(4月3日 新華網(wǎng))
死不起的“死人”終要死去,活不起的活人卻還要生活。“看最后一眼先交兩萬”、“不賣對的,只賣貴的”……拿著人家對親人的孝心進行消費,無異于是在往人傷口上撒鹽。逝者已經(jīng)走了,卻還要在活著的人身上“剝皮”,賺這種錢的人難道就不會覺得虧心嗎?
活人在死人身上動心思,但管理活人的人卻不能坐視不管。高昂的殯葬費用除了會擾亂市場,加重家庭負擔之外,更容易衍生出新的問題。尤其是對一些相對貧困的農(nóng)村家庭來講,很可能會因為殯葬費用昂貴而將死者草草埋葬,或是引發(fā)家庭矛盾。既損害了家庭倫理,也有傷風化,同時還與當前倡導的生態(tài)安葬、文明安葬初衷相背離。
要想避免有心之人從死人身上漁利,最好的辦法就是將殯葬服務改為公共服務。由政府進行主導,不僅僅是對“基本殯葬費”,而是要對整個殯葬收費過程進行全程管理,避免醫(yī)院太平間和殯儀館的“獅子大開口”或是“堤內(nèi)損失堤外補”的行為。
再者,無論是醫(yī)院還是殯儀館本身也都具有公的屬性,都是為公眾提供服務的機構(gòu),其不應該以賺錢盈利為目的或是考慮如何牟利,而是應該在保證自己正常運轉(zhuǎn)的同時,想如何為公眾提供更好的服務。
中國素有死者為大的傳統(tǒng)文化,每一個人都想讓自己的親人走的風風光光,但并不是每一個家庭都具有這樣的實力,每個人離去的地方也都無法選擇。所以,要想保證死了的人最后能去的有尊嚴,活著的人還能夠送的坦蕩順暢,相關職能部門及官員還必需再加把力,這不僅僅是在惠及百姓,從每一個人都會有離去的那一天和推進殯葬改革的角度上來說,這也是在為自己做“嫁衣裳”。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