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去世的歌手姚貝娜,被評為第五屆全國道德模范廣東省候選人。雖然她的公益行為很多,但因為歌手的身份還是引起了一些爭議。
爭議的點有兩個:一個是,已經逝去的人還可以成為道德模范的候選人嗎?為何有那么多健在的道德模范不去表彰,而要把這個榮譽賦予已經逝去的明星?另一個是,娛樂明星是否可以成為道德模范候選人?雖然娛樂明星也會熱衷慈善,但是這種熱衷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包裝和營銷的策略,明星在利用其身份推動慈善的同時,也已經獲得了公眾贊許和市場回報,怎么可以再把道德模范的稱號賦予他們呢?
第一條本身不是一個問題。道德模范表彰的是具有道德感召力的個人和集體,表彰的是這種力量背后的道德來源,只要人們具有符合評選標準感動他人的力量,他們就可以入選,而不論他們是生還是死。如果,一個人已經逝去,但是他的精神依然存在并感動著他人,這個人同樣值得表彰。
第二條,明星成為道德模范會降低感召力?這更是一種道德過敏。明星也有很多面,他們也是普通人,他們也可以有較高的道德標準,他們也可以成為道德領域的模范。如果姚貝娜的事跡被更多人看到,那些喜歡她的人就可能因此而受到影響,把這種喜歡延續(xù)下去,延伸到慈善領域,難道這不是姚貝娜成為道德模范的一種現(xiàn)實價值?所以,只要事跡真實,就不該讓明星身份成為遮蔽道德評價的障礙。
對于道德模范的評選和評價,我們通常會有一種刻板成見:道德模范一定是平凡的人干出了不平凡的事。如此,才能產生一種沖突張力和反差效果。只是生活并非戲劇,人們想看到的是生活的全部,而不是某個時刻的驚呼一瞥:所謂的道德模范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他們有著怎樣的生活,是什么道德因子讓他們成為這樣的人?這才是人們所關注的,也是他們可以去學習的。
從這個角度看,姚貝娜成為道德模范候選人反而是一件好事,在迎來爭議的同時,也在打破關于道德模范的“刻板成見”——在道德模范的評價中,需要表彰的是精神和力量,至于表彰對象的面孔是怎樣的,不應該有定論。
(責任編輯: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