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普及是與科學發(fā)展相伴隨的。近年來,科學普及、科學素質(zhì)、科學精神已成為人們耳熟能詳?shù)脑~匯。科學家在科學普及中無疑居于主導和核心地位,但科學家怎樣處理科研與科普的關系、科普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如何在教學中實現(xiàn)科普等問題,仍需深入探討。
沒有布魯諾、伽利略的宣揚傳播,哥白尼的“日心地動說”便難以掀起近代科學的革命風暴;沒有赫胥黎“斗犬”般的維護和戰(zhàn)斗,就不會有達爾文進化論的深入人心?茖W普及是科學家的天職,目的是把科學知識傳播給社會大眾。只有把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結(jié)合起來,才能稱得上是一位稱職的科學工作者。所以說,科學工作者應把自己的研究進展與研究內(nèi)容告訴公眾。這不是愿不愿意的問題,而是責任所在。
很多西方國家建立了鼓勵科學家與大眾雙向交流的機制。科學家為了使社會了解自己的研究課題,大多會主動向公眾宣傳,為讀者寫科普文章。正是由于很多科學家把向公眾介紹自己的科研成果當作分內(nèi)之事,才產(chǎn)生了很多世界級科普名著,如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愛因斯坦的《物理學的進化》、法拉第的《蠟燭的故事》、別萊利曼的《趣味物理學》等。這些書在國外幾乎家喻戶曉,影響了幾代人的成長。而像霍金的《時間簡史》,歐洲大多數(shù)家庭都有一本。
在我國,科學家從事科普教育也有悠久的歷史與傳統(tǒng)。華羅庚的《統(tǒng)籌方法》、張里千的《正交法與應用數(shù)學》、吳文俊的《力學在幾何中的一些應用》、李大潛的《從歐拉的數(shù)學直覺談起》等,都是優(yōu)秀的科普作品或演講。被評為中國好書之一的《十萬個為什么》,更是凝結(jié)著我國老一代科學家的辛勤汗水和對科普事業(yè)的摯愛。
科普工作就像把一塊石頭投進水里,波紋漣漪會慢慢展開,影響很多人。華羅庚不僅在報紙上發(fā)表了很多普及數(shù)學的文章,還曾到全國各地給幾百萬人做“兩法”(優(yōu)選法和統(tǒng)籌法)演講。一個人能將數(shù)學財富讓這么多人分享,是十分了不起的。這正是科普教育的魅力所在。但現(xiàn)實中,有些科學家在心態(tài)上對科學普及存在“別扭”情緒,帶有長久以來的偏見與誤解,因而致力于科普教育的科學家并不多。一些人甚至認為從事科普是不務正業(yè),沒有創(chuàng)新性,科研搞不下去了才去搞科普。但事實上,科普與創(chuàng)新不但不矛盾,還能相互促進。做科研的最終目標是為老百姓服務,科普活動的開展可以讓老百姓盡快接受新技術、新發(fā)明,這一過程反過來又會促進科技創(chuàng)新。
還有一些科學家不善于與公眾溝通,在交流傳授的過程中有意無意地使用枯燥的專業(yè)術語與公式,不善于把復雜深奧的科學問題通俗化、簡單化,無法吸引公眾,更別說讓公眾理解掌握了。慢慢的,公眾對科學的熱情也就降低了。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曾說,真正的科學應該是“用看不用想”的。霍金也曾說:“有人告訴我,我在書中的每一個方程都會使這本書的銷量減半,為此我決定一個方程也不用。然而,最后我確實用了一個方程,即愛因斯坦著名的方程E=mc2。希望這個方程不會嚇跑一半我的潛在讀者!睘槭裁慈毡镜目破展ぷ髯龅帽容^好?因為他們有大量的科普漫畫與科普短片?茖W家與藝術家合作,可以使科學知識藝術化,更利于傳播。這就對科學工作者進行科普的方式方法提出了要求。應學會用講故事的方法進行科普,多用圖片、視頻、動漫、微電影等形式傳播科學知識。
還應看到,盡管目前我國科研經(jīng)費投入很大,但科普經(jīng)費投入還遠遠不夠?梢哉f,目前很多科學家從事科普是在盡義務,在科普經(jīng)費的申請上還有困難,至于科普激勵機制建設更應加強。我國科研評價機制還不完善,基本上僅僅以科研成果衡量科研成績,對于科學家做科普工作沒有量化評價。這就很難調(diào)動科學家從事科普工作的積極性。盡管存在各種困難,但科學家還是應積極投身到科普活動中,促進公眾理解科學,幫助公眾提高科學素質(zhì),因為這是科學家的責任。
。ㄗ髡邽橹袊茖W院院士)
(責任編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