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經歷了一場看不見的博弈,在沉寂了一段時間后,專車治理又有新的動向傳出。
今天(9月10日)媒體消息稱,互聯(lián)網約租車(俗稱專車)監(jiān)管意見最快將于本月公布。該意見將對專車的平臺公司、車輛、司機設定門檻,要求加入平臺的私家車需將車輛變更為營運車輛屬性。
具體要求是,車輛和平臺公司要獲得道路經營許可證,車輛要獲得運營證,司機要獲得上崗證。此外,專車運價要高于出租車定價的50%。也即,占網約車總量九成的私家車,將來必須持三證上崗,且將私家車轉為運營車性質,這等于被揪住耳朵告知——不準備帶你們玩了。
估計這個結果不會讓太多人意外,即便是那些對專車改變出租車市場模式始終抱有期望的人。早在專車和出租車之爭剛剛變?yōu)樾侣勈录畷r,交通運輸部就曾表態(tài):各類專車軟件公司應當禁止私家車接入平臺參與經營,“讓乘客更加安心、放心出行”。年初以來各地針對專車的“執(zhí)法工作”,也已經貫徹了這個態(tài)度,并完成了對民意耐受性的試探。而且,只要有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這不過是在遵循一貫的社會治理方式:要求專車三證上崗,就如同此前央行要求網上支付單日限額五千元一樣,都是以合法監(jiān)管的名義,把一個能量巨大卻有反骨的野猴子收到了手心的方寸之內。
關于專車與監(jiān)管的拉鋸、以及專車與傳統(tǒng)出租的摩擦,有人解讀為市場自發(fā)力量對壟斷和傳統(tǒng)管制模式的挑戰(zhàn),有人解讀為監(jiān)管力量對復雜市場的規(guī)范和理順。但真正的問題在于,無論做怎樣的定性,都應該正視普通大眾對專車的普遍同情,以及這種同情背后樸素的消費者態(tài)度。
為什么專車會獲得青睞和同情?光明網評論員并不同意一些觀察者的所說的“這是支持自由市場向管制挑戰(zhàn)”,而更傾向于認為,這不過出自最樸素的消費體驗和消費心理,不過出自差異化出行、優(yōu)質服務、定制化、便捷的自然選擇。專車的出現(xiàn),彌補了此前城市里普遍存在的出租車缺口,且與傳統(tǒng)出租車行業(yè)形成了真正的競爭,而一般來說,只有在供應充足、競爭充分的行業(yè)態(tài)勢下,消費者才能獲得充分的話語權和不斷優(yōu)化的消費體驗。一個邁向成熟和開放的市場,就是要不斷貼合“消費者話語權”的訴求。
所以,即便專車治理最終以“滴滴”、“優(yōu)步”的式微而告終,消費者選擇與消費者話語權的伸張都應該是這場博弈留下的遺產,而正視、重視這個趨勢,則是消費者群體在心理上為治理者劃定的底線。也就是說,消費者并不天然地和專車利益捆綁在一起,也未必重視專車的象征意義,但如果不能在出租車管理上打破壟斷、放開競爭、伸張消費者的話語權,那么針對專車的治理就會潛在地變成對消費者的治理。
如果“將私家車轉為運營車性質”等監(jiān)管意見勢不可免,那么至少,在提升出租車運載能力和用戶體驗上,在擴大出租車市場差異化競爭上,也要拿出等量的誠意。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