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晚宴后,莫言表示,對于參加此次佛教論壇,的確給他一個開闊眼界的機會。他坦言,在晚宴上他并沒有認真吃飯,而是在不停地觀察那些坐在他兩側(cè)的高德大師們,看他們的服裝、表情、動作,“認真地觀察,看看心中有佛的人,在飯桌上是一個什么樣的”。(10月27日中國廣播網(wǎng))
在飯桌上或端著碗不認真吃飯的很多。小孩子不認真吃飯,是為了貪玩;東道主請吃顧不上自己,是為了侍候好客人;有些官員盛宴之后,回到家再找吃的,你一定以為他是為了喝酒,其實多是他顧及酒食背后的名利。莫言不認真吃飯與從不同,他是為了“補鈣”。
這頓晚宴莫言“大有收獲”。他觀察發(fā)現(xiàn),“學佛的人心中的欲望很少,他們吃飯很精致,嘴巴的動作是很小的,沒有人發(fā)出我們平常人吃飯容易發(fā)出的那種聲音,而且我發(fā)現(xiàn)他們吃的食量也很少,總而言之就是一個內(nèi)心有戒律的人,對待食物的態(tài)度也非常尊重!
與其說這是一個作家體驗生活的職業(yè)本能,不如說是一個人追求真善美的文化自覺。若是我置身于這個晚宴,在高僧大德們的感染之下,也許言行會謹慎一些,但不一定能悟透僧人們素衣素食,是靈魂深處對物質(zhì)或食物的尊重,是內(nèi)心戒律的自然表現(xiàn)。
近日關(guān)于食物的新聞比較多,其中4噸多重的“揚州炒飯”事件,就是時下人們對待食物的一次傲慢。心中有沒有窮人和戒律?不是嘩眾取寵,追名逐利?這則新聞之后,莫言稱自己沒有認真吃飯,卻大談心中有佛的人珍惜飯食,不是言有所指,也是一種巧合。
最近,中央頒發(fā)了黨員廉潔自律準則與處份條例,很多人感覺要求太嚴,如負重荷,其實就是長期以來內(nèi)心沒有戒律的反應(yīng)。而內(nèi)心戒律不是吃飯可以生成的,必須像莫言這樣的食客,做一個有鑒賞力、吸收力的“思客”,不吃勝吃。
正如莫言說,一些農(nóng)村老人,沒有讀過《金剛經(jīng)》,甚至一輩子沒有進過廟宇,也沒有聽過大師傳教。他們活得比很多人明白和自在,是因為潛意識里有很多準則。他們不會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但他們比詩人更心疼糧食。守住人性底線,他們用不著外在力量來約束。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