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十三五”公報提出促進人口均衡發(fā)展,并有望在開局之年實施一對夫婦可以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與此同時,人口大國這一議題又被學界、媒體和民眾熱炒;赝麣v史,如果千年前談中國是大國,那是在談它的幅員遼闊和物產(chǎn)豐富;如果百年前談中國是大國,那是在談它的歷史和文化;如果七十年前談中國是大國,那是在談它的民族和精神。那么,今天再談大國,絕不僅僅是幅員遼闊,絕不僅僅是歷史悠久,也不僅僅是文化璀璨。它是經(jīng)濟大國,它是權利大國,但更古不變的是,它是人口大國。中國的大國崛起源于國人的勤勞與智慧,中國的大國崛起源于我們是人口大國。從歷史走來的我們,著眼當下要關注的是這樣一個議題,人口大國和教育大國確應并舉建設。
歷史走到今天這個關口,人口的概念其實早已不是過去量的概念,漢斯·摩根索這樣論述他眼中的人口與大國的關系,一個強大的國家必須擁有相當規(guī)模的人口,沒有大量的人口就不可能建立和支撐打贏現(xiàn)代戰(zhàn)爭所必需的工業(yè)設施,就不可能投入大量的陸海空作戰(zhàn)部隊,更不可能得到比作戰(zhàn)部隊人數(shù)多得多的強大的后勤保障力量。然而,中國人并不崇尚武力,中國人的“和同”思想和實踐豐富了這句話的內(nèi)涵,“大國變強需要人口做基礎,大國維持和平發(fā)展同樣需要看人口。
為何西方媒體熱炒“中國威脅論”?他們怕的是中國還是中國人?其實,不是中國“威脅”了國際大環(huán)境,而是“中國人”助力世界大發(fā)展。中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迎來了大發(fā)展、大超越、大崛起,這是不爭的事實。至于是“威脅”、還是“和平助力”其實不必多言。單純站在人的角度看就足以說明問題,中國人的文化是中國人創(chuàng)造的,中國文化講求的是中庸,所以中國人的骨子里是和諧基因。為何如此強調是人的發(fā)展?中國的大國概念最基礎的就是人口大國,這是一個本位概念。深層講,有博大的意思,就像講深刻的下一個階段是精深,這里的大國大在人口,博在人。也就是說,中國是大國不僅在于數(shù)量的大,更在于質量的大,因此就有了更富質量的博的意思。也正因此,“中國威脅論”純屬無稽之談。老話講得好,在不了解一個國家的歷史和文化的情況下去討論它的所謂的戰(zhàn)略意圖,純屬盲人摸象。而今天時勢告訴我們,看歷史和文化還不夠,著眼當下要看現(xiàn)代人的總質量。
漢斯·摩根索理論的下文講得很準確,由人口而形成的國家力量,必須包括人口的數(shù)量和質量。質量是下文,也就是我們所談的大的深層內(nèi)涵應該包括博,體現(xiàn)在人口上就是所謂的人口質量。那么如何提升人口質量,這就需要向教育問津。過去幾年,學界曾有這樣的言論,中國的教育改革是大工程,至少需要三十年,重新培育一代真正意義上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人,中國的教育首要側重的應該是人的培養(yǎng),在于國民素質的提升,在于重塑國民性,而不僅僅是人才的推出。這樣的論斷在前半句顯得悲觀,但后半句卻應該成為不斷被實踐的真理。如何打破前半句里所表現(xiàn)出的悲觀情緒呢?
今天“十三五”再談人口規(guī)劃,為我們解答疑惑。“十三五”提出,“教育強國戰(zhàn)略”成為總基調,到2020年基本實現(xiàn)教育現(xiàn)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這里,重在要強調“學習型社會構”的內(nèi)涵。先賢孔子這樣表述,人的高水平高素質的提升,或是“群體人”的高水平高素質的發(fā)展,需要經(jīng)過“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齊”、“致平”。這里前兩者講的就是這樣一個全民向學的概念,而非稍顯功利主義色彩的人才培養(yǎng)。只有普通人的質量得到提升,基礎水平得到提升了,才更有可能搞好人才培養(yǎng),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古今說法一致絕非巧合,而是中國人從歷史走來,發(fā)展理念是同一根脈,都是“人文化”。
回顧歷史,著眼當下,展望未來,“十三五”為我們描繪了又一幅新的宏偉藍圖。成功沒有捷徑可走,愿望的實現(xiàn)還需中國人自身摸索實踐。但幸運的是我們擁有大國文化的基因,就像它告訴我們,當下人口大國要和教育大國共建設。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