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記者會上,有記者請陳吉寧評價這一年來的治霾成果,以及“鐵腕治霾”是否找到了有效辦法。陳吉寧先回答說“今天天很好,以為記者問的第一個問題不會是和大氣有關的問題”,隨后介紹,去年年底三次大范圍、長時間的重污染天氣,今年1、2月份,一直到3月份又出現了很多藍天,有一種冰火兩重天的感覺,也表示確實有人問,“到底是人厲害還是風厲害?”(3月11日《新京報》微博)
就我個人而言,觀察生活所在的常州市,感覺2015年之霧霾狀況,比2014年明顯好多了。陳吉寧說中國去年空氣優(yōu)良天數、重污染天數、全年PM2.5濃度,都發(fā)生了積極變化;首批實施新環(huán)境空氣質量標準的74個城市PM2.5年均濃度為5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1%;美國NASA衛(wèi)星也觀測到中國的東部和中部地區(qū)出現了顆粒物的降低。這一番話,我完全相信。
但是討論治理霧霾時,有人發(fā)問“到底是人厲害還是風厲害?”似乎是個偽問題。只有人,可以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可以進行有目的的活動,可以努力治理霧霾。風的活動,沒有目的性,客觀上也沒有事實依據和科學道理,它怎么能夠治霾呢?風,只能把霧霾從一個地方吹到另一個地方,但是霧霾還是存在于地球表面。對于老百姓,從個人利益、局部利益來講,希望風起霾走,還情有可原。但是對于政府官員,參與討論治理霧霾時,要回避“到底是人厲害還是風厲害?”這個陷阱。因為政府官員的著眼點,應當是全局。
當然,地方政府關注本地區(qū)域的局部利益,也是正常的。地方政府首先對本地利益負責,無可非議。但是治理霧霾工作,情況大不同。城市風洞,可以讓風把霧霾吹到別處去,但是別處的霧霾也可以吹到你這里來。想辦法讓霧霾轉移到別處去,只是以鄰為壑的策略。不難明白的道理是,大家都以鄰為壑,其結果必是零和游戲,或囚徒困境,誰也占不到便宜,受害的最終還是自己。也因為這個道理,治理霧霾,局部努力效果難收,必須全國、全球共同努力。國家環(huán)保部門,無疑是治理霧霾的最關鍵部門,他人無可替代。
有一種說法,治理霧霾會影響GDP,或“抓環(huán)保影響GDP”。這個顯而易見不值一駁的謬誤,應當全民共討之。青山綠水的GDP才是高質量的GDP,才是幸福的GDP;污染霧霾中的GDP,是痛苦的、帶血帶淚的GDP,是老百姓不喜歡的GDP。政府官員為人民的根本利益著想,尊重老百姓的愿景訴求,應當追求讓老百姓感受幸福的GDP。不接受這個道理,也就談不上為人民服務,也就不該呆在為人民服務的崗位上。
還有一種說法,說是至今還沒完全弄清楚霧霾生成的原因。這無論如何也不能成為治霾措施不力,或治霾工作失職的借口。其實,有關霧霾的成分分析、霧霾來源研究等方面的調查或報告已經汗牛充棟。有些著名公共人物的霧霾報告,顯然是符合客觀事實的。不管怎么說,煙囪里噴出來的巨量濃煙就在那里;冬天取暖期開始霧霾便加重的相關現象就在那里;深夜送貨柴油車帶來霧霾監(jiān)測數據上升的現象就在那里;不良企業(yè)偷偷排污的曝光新聞就在那里。不管怎么樣,先把企業(yè)超標排放污染物、提高燃油質量標準、禁止不合格燃油機動車、禁止燃燒非清洗煤等問題一一解決再說,沒必要弄清楚各個霧霾生成源影響的精準比例。
總之,治理霧霾,不論是“到底是人厲害還是風厲害”“抓環(huán)保影響GDP”,還是霧霾的成因究竟是什么,我們每一個人、以及政府,都應該為治霾不遺余力。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