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一位在香港從事電影工作的兄長問我:“你知道為什么TVB現代劇中,動不動就有‘我給你煲了湯,你趁熱喝’這句臺詞么?”
我回答:“因為這是香港人的日常吧。”
他淡然一笑:“因為香港人現在越來越少回家一起吃飯,很少有人能喝到家人煲的湯。大家看TVB,電視劇里的人喝到一碗湯,看的人也等于喝了一碗!
大都市經濟發(fā)達,人情卻是現實中缺少的元素,所以家長里短的電視劇長盛不衰。
《歡樂頌》講的是上海白領精英的合租生活,它的受眾群其實不大,但因為網絡,它還是成了一瓶被強烈搖晃后的香檳。
有阿耐的小說打底,《歡樂頌》優(yōu)點明顯。就像我喜愛的兩部根據六六小說改編的電視劇《蝸居》《心術》,這三部劇甩開其他國產劇,靠的是有層次的人物。這種人物沒辦法悶在書房里碼出來,都是作者生活中遇見過的人。為這些人物寫對白,需要更扎實的人物小傳,更精確的用詞。安迪、樊勝美、邱瑩瑩、關雎爾、曲筱綃,這五個因為身世不同導致性格各異的都市女性,現在各有一群擁簇。無論喜憎如何,觀眾都無法否定,這些人物有一定實在感。她們就是煲給不同觀眾的湯,因為具有代表性,所以兼具治愈性。
我在上海、杭州的單位打工過,我見到過樊勝美、關雎爾、邱瑩瑩,但沒遇見過曲筱綃和安迪。她們五人租到同一個小區(qū)同一樓層的劇情,在我看來,成了最不真實的事情。這種巧合很少,就算租到一層,她們要么根本不知道誰在對面住,要么知道了也是點頭之交。這就是都市中的現實,它缺少的現實元素是“人情”。所以5位美女成為異姓姐妹這一碗湯,都市打工白領們含淚一飲而盡。
我想到過,如果主角只有樊、關、邱三位,故事就會一地雞毛。哪怕最有經驗、人脈稍廣的樊勝美,除了幫邱瑩瑩砸了渣男領導的出租房,為關關提一些怎么寫年終報告的意見,三人各自脆弱的財務狀況與身份地位,仍舊會擊碎抱團取暖帶來的那一點安全感。
安迪和曲筱綃是負責拯救三位普通女性的,這也是許多評論探討的“價值觀”問題。安迪與曲筱綃有錢有人脈,如果不是小說為她們寫好了不為人知的不幸背景,她們在上海永遠快樂。而能讓城市精英顯貴痛苦的,只有“家庭”這個元素。
三位普通青年,在得到兩位文藝青年、白富美的姐妹情之后,回饋給她們熱切的、接地氣的愛,兩位得到之后元氣滿滿,安迪的家族遺傳精神病都有被治愈的可能了。
我覺得認為此劇“拜金、宿命論”大可不必,因為在金錢、權勢和普通人的關系方面,這出劇揭開的只有一個創(chuàng)可貼大小的傷口。而且最后用如此大團圓的結局,蓋過了這一些創(chuàng)傷。僅這一方面,《蝸居》就比《歡樂頌》更有價值。
幾位主角和配角的不少戲份,非常鮮活,但不夠合理。邱瑩瑩的傻和鬧,很鮮活,讓她成為成功的咖啡銷售員沒問題,可是收獲一個IT男的害羞的愛,過于類似本格推理的手法,符合邏輯,但沒考慮概率。樊勝美的父母、哥哥壓榨她,很鮮活,她母親說完“媽媽對不起你”,過一陣子就因女兒賣了兒子房子大叫“我打死你”,很鮮活。然而我擔心的還是發(fā)生了,在樊勝美收獲苦戀自己的王柏川的愛情后,哥哥一家回家過年,竟然和妹妹大有“重歸于好”的互動,F實生活中,這樣憊懶的哥哥,這樣不可理喻的父母,和女兒重歸于好的可能性有多少?
就因為他們是電視劇人物,所以必須有個結局么?聽說《歡樂頌》要拍第二季,第一季已經如此煞尾,要想再讓她們挑戰(zhàn)新的困境,我是不大會有興趣了。
這出劇最大的遺憾其實是,當劇情將所有殘忍真實的元素組合到一起,卻產生了虛構的幽默與歡樂。力求真實,卻不得不失真,莫名其妙奔著大團圓去了。
《歡樂頌》是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第四樂章,在著名的貝多芬傳記影片《永遠的愛人》結尾,已經耳聾的貝多芬精準地捕捉到了每一個節(jié)拍,將樂隊指揮得肆意昂揚,在那一刻,我流著淚,相信歡樂是最強大的力量。影片之后,我很明白,歡樂是因為我目睹了貝多芬遇到了一個又一個無解的心理困境,最后他仍舊能穿透聽力障礙獲得音樂的至高樂趣。而他的現實人生,依舊因為性格缺陷和無人理解的天賦,徒嘆奈何。
電視劇中,安迪是肯定能明白貝多芬感受的人,因為她是五個女性中唯一遇上不可逆的病理性困境的人,同時她又擁有藝術感受力,她有和現實周旋的理性。所以在片尾所有人都回家過個團圓年時,獨她一個只身海外度假,不要匹配的愛情,不要勉強的溫暖,是難得的真實。
可惜,那個迷人的包總從度假酒店的泳池里“嘩啦”一聲冒出來,用水花撩撥著精神沉重的安迪,安迪無奈又燦爛地一笑。
看著包總從泳池中冒出頭,我也就更加肯定,22樓不存在,存在的是其他樓層吃完飯、打開電視尋找一碗湯的居民。
對中國電視劇來說,22樓不應該是頂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