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央視新聞頻道報道了發(fā)生在廣州增城的“驚心”一幕,讓全國各地觀眾感受到了來自廣州的溫暖與感動。一位八旬阿婆過馬路時被卷入車底,危在旦夕。此時,一群素昧平生的路人沒有袖手旁觀,也不做冷漠的“拍客”,而是第一時間抬車救人!
在故事里,二十多雙援手最為“耀眼奪目”。他們來自附近巡邏的交警、旁邊學(xué)校的保安、診所的醫(yī)生、工程隊施工人員,還有更多不知名的街坊。他們在短時間內(nèi)聚集,同心協(xié)力將車身抬起,為搶救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故事溫暖人心,因為他們抬起了生的希望,抬起了滿滿的正能量。有人說,當(dāng)你關(guān)心別人的時候,才會真正忘記自己。面對陌生人的危難,他們放下自己的工作、改變自己的行程,飛奔而上,不計得失、不求回報,只有一個念頭就是“救人要緊”——這種選擇令人欽佩,也讓人感受到了善良和愛心的強大力量。
魯迅說:“無盡的遠(yuǎn)方,無數(shù)的人們,都與我有關(guān)。”曾幾何時,我們?yōu)椤奥啡恕倍摹溲穆啡思、冷漠的路人乙曾讓社會道德“摔倒”,而人心冷漠、信任缺失也讓公眾為之焦慮。但是近年來,感人的善舉屢屢見諸報端,有愛的路人讓一座座城市溫暖。比如抬車救人,不僅在廣州隔三差五出現(xiàn)——在搜索引擎上檢索,浙江金華、湖南長沙、貴州甕安、河北邢臺、河南鄭州、山東濱州、安徽舒城縣……“雷同”的故事遍布大江南北,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也頻刷存在感!
善行值得欣慰,而當(dāng)前要做的,是讓更多人成為有愛的一員。抬車救人的案例提醒我們,愛心需要“激發(fā)”。所謂“君子之德風(fēng),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對《論語》中的這句話,人們常常用以評價官員,希望官員承擔(dān)更多的道德責(zé)任。其實,更多人應(yīng)該有類似的道德自覺,應(yīng)該成為“鼓動”愛心的力量。
比如在增城抬車救人的故事中,眾人該出手時就出手值得尊敬,而路見“不平”一聲吼更加可貴。當(dāng)保安、交警等人抬不動車的時候,街坊中有人站出來呼吁“大家一起抬車”——人性可以產(chǎn)生共鳴,在很多時候,一聲吼可以“嚇退”顧慮和猶疑,激起更多人身體力行。而在日常生活中,在每一個平凡角落,也需要更多這樣的“愛心領(lǐng)袖”。
當(dāng)然,要做到這一點,還需要社會“培育”。子曰:“德不孤,必有鄰。”道德價值絕不會獨立存在,必有其成長的社會基礎(chǔ)。救死扶傷、樂善好施,本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而繼續(xù)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借助政府部門、公益慈善組織的引導(dǎo)、推動,相信“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路上將有更多的同道中人。
(責(zé)任編輯: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