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桃園機場不久前發(fā)生一起載有24名大陸游客的大巴車起火、全車人員死亡的慘劇,引發(fā)了人們對客車安全的討論。昨天錢江晚報聯(lián)合杭州消防、公交進行大巴遇險怎么逃生的實驗,由于事關個人安危與切身利益,實驗在論壇上迅速引發(fā)了討論。
類似事故頻發(fā)的一個原因是安全教育不到位。對于這次桃園車禍,曾有臺灣嘉賓認為車禍會不會是大陸游客安全錘不會用所致,引發(fā)大陸網(wǎng)民大量評論。雖然質(zhì)疑“大陸人不會用安全錘”說可能別有用心,但平心而論,這次事件中大陸游客會否使用安全錘還真令人生疑:自起火到最終撞上圍欄,大客車歪歪扭扭地行駛了1000多米,但車上愣是沒人使用安全錘擊破車窗,參與營救的人員也證實了這一點。所以我們該反省的是,是否普及了最基本的安全教育?如果我們的安全教育完美到足以令人產(chǎn)生條件反射的程度,那么,這次車禍事件還是否會結(jié)局如此慘烈?
當然法寶不能全押于安全教育上,安全錘也不是萬能的。自從2009年成都公交車燃燒事件之后,全國各地采取的應對措施是利用安全錘擊破車窗玻璃逃生。但從實踐看,我們似乎也沒看到多少安全錘救人的范例,安全錘并沒有阻止死亡的發(fā)生,因為安全錘的使用受到各種客觀原因限制。這次慘劇中,乘客以老弱婦幼居多,對他們來說,比起跳窗逃生,安全錘砸窗、打開頂窗還是件“技術活”,所以車上多個活動窗,就會多個安全的選擇。臺灣的安防部門就認為,這次事故和安全門的設置有關系,并要求新出廠游覽車車輛兩側(cè)至少要各有一個活動逃生窗,要求舊有游覽車明年起全面適用。那么我們大陸的大巴車什么時候打破目前封閉車窗的“鐵棺材”狀態(tài)?
這些年來這么多的客車火災事故都有一個共同點:最重要的原因是車窗門都打不開。例如,2012年延安特大交通事故中該客車載有39名乘客,僅3人逃生。其中兩名乘客從客車前方撞碎的玻璃窗逃出,另一名乘客由客車尾部唯一一扇可以打開的小窗戶逃出。如果客車前方玻璃窗沒有被撞碎,那么逃生的可能就只有車尾小窗的那一人?梢,中國的許多大巴車封死門窗是造成乘客無法逃生的另一重要原因。正因為如此,應該從設計上改變客車車窗封閉的標準。
若干年前,大巴車的車窗都是可以推開的,所以車上都有“頭手請勿伸出窗外”的提示。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很多旅游大巴把車窗都封死了,公交車只在后面留了個很小的只夠猴子出入的狹小活動窗,理由據(jù)說是因為車上裝了空調(diào),密封才能保持溫度,有利降低成本。
杭州自從“7·5公交”事件后,曾考慮在公交車窗上安裝一鍵爆破自動破窗的功能,但擔憂會傷及無辜及自身有安全隱患而作罷。而相比之下多增加一些活動車窗,或把活動車窗的面積做得大一些,難度不大,成本也不高,與安全錘措施結(jié)合起來,應當是便宜可行的。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