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個人相關言論在“朋友圈”發(fā)布,是當前年輕人十分熱衷的表達方式,殊不知這樣的舉動也可能惹上官司。成都某裝飾工程有限公司前員工陳某就是一例。記者8月2日從成都市金牛區(qū)法院獲悉,該裝飾公司以其名譽權受侵害為由向法院提起訴訟,陳某被判敗訴。(8月3日《四川日報》)
因為工作中與公司產生矛盾而辭職,并因此懷恨在心,不但《辭職報告》火藥味十足,充斥“公司七宗罪”“核算部就是一群傻子”“全公司都是警犬”“公司行政和后勤部都是吃屎的”等侮辱性語言,還將這份辭職報告發(fā)到自己的QQ空間、微信“朋友圈”等網絡社交平臺,對公司名譽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80后女孩陳某的做法顯然過激,且事后對公司刪除相關言論的要求也不予理睬,還繼續(xù)發(fā)布針對性侮辱語言。因此被該公司告上法庭,并被法院判令停止名譽侵權、賠禮道歉、恢復名譽、消除影響,也就不足為奇,且是咎由自取。
本來,員工與用人單位或同事發(fā)生矛盾,首先可以好好溝通、協(xié)商解決,火藥味十足并不利于問題解決,工作中有一個快樂的心情也十分重要。如果公司不當行為侵害到勞動者合法權益,協(xié)調解決不成的,也有依法維權的途徑,這方面勞動法、勞動合同法都有相應的保障性規(guī)定,勞動者可以向勞動部門投訴、舉報,也可申請勞動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還可以向法院起訴。法律救濟的渠道始終暢通,要相信法律的公正權威會還自己一個公道,通過合法渠道維權才是正確選擇,合理、合法的訴求也能得到法律的保護。如果劍走偏鋒,任由自己的“火藥味”發(fā)作,口出惡言,乃至在QQ空間、微信“朋友圈”等網絡社交平臺廣泛發(fā)布不當言論,造成惡劣影響,侵害公司和他人的名譽權,就明顯“過火”了,需要為此付出法律代價。
互聯(lián)網、自媒體時代,網絡社交平臺信息可以無障礙傳播,且無比迅猛,個人的QQ空間、微信“朋友圈”雖然屬于私人空間、“領地”,但也處于網絡公共場所的大廈之下,時刻與外界產生信息聯(lián)絡共享,并不是絕對的“私域”。尤其微信“朋友圈”往往“朋友”眾多,且信息分享散布廣泛迅猛,一旦發(fā)布對他人不利的負面消息、評價,很容易會造成大規(guī)模傳播,后果不堪設想。因此不能簡單將QQ空間、微信“朋友圈”視為私人的“后花園”和“一畝三分地”,并且“我的地盤我作主”,任性而為,想罵誰罵誰,想怎么罵就怎么罵,以至隨意發(fā)表謾罵性、侮辱性語言,或者其他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侵犯和損害了他人的合法權益。網上行走也需厘清權利與義務的法律邊界,遵循互聯(lián)網公共場所的應有秩序,不能觸碰法律紅線,因為網絡并非法外之地,QQ空間、“朋友圈”同樣要運行在法治的軌道之上。
80后女孩陳某沒有妥善處理好與公司及同事的矛盾,事后也不善于調整排解自己的負面情緒,從而及時翻過不愉快的一頁,卻錯誤選擇了在網上謾罵的形式發(fā)泄不滿,侵犯了他人名譽權,依照《民法通則》或《侵權責任法》,被法院判令承擔侵權責任,尤其是要在當?shù)貦嗤䦂蠹埧琴r禮道歉聲明,為公司恢復名譽、消除影響。從一個可能的權益受害者淪為侵權違法者,不但沒有順利“解氣”,還丟了“面子”,可謂得不償失,足以為戒。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