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情懷,叫中國女排;有一種精神,叫女排精神。
沒有誰能預料到,中國女排最終能夠走得這么遠,走得這么好。
人生就像賽場,這就是奧運會的魅力所在?傆行枰獔猿謭猿衷賵猿值臅r刻,總有需要拼搏拼搏再拼搏的瞬間,總有需要咬牙咬牙再咬牙才能渡過的難關。女排姑娘做到了,她們把輸?shù)舻谋荣悾粓鰣鲒A了回來,把小組賽輸過的對手,一個個再勝了回來。
不是只有勝利才值得歡呼,不是只有贏球才有女排精神,這種“不服輸”的精神,就是女排精神,是在絕望中誕生希望,在失敗中孕育勝利,在迷茫中堅定方向,在黑暗中尋找光明。不放棄自己,不放過對手,奮斗到最后一刻,努力到最后一刻,就算知道不一定會贏,也要堅持到底。
新女排喚醒了我們關于20世紀80年代的回憶。那個年代,什么都匱乏,連糧食都是定量供應。每個月32斤糧票,就是我們所有的主食。但唯一不缺的,是拼搏向上的精神。連空氣里都飄蕩著拼搏的氣息,水晶般透明,黃金般璀璨。剛剛打開國門的中國人,眼看與世界的巨大差距,震驚中有點懵懂,落后中不乏奮斗。女排精神,就是那個時代的印記。我們對此記憶猶新。
三十多年前,這種精神鼓舞了國人。三十年后,這種精神已經(jīng)被賦予了新的內(nèi)容,F(xiàn)在的中國女排,已經(jīng)不是當年封閉簡陋條件下訓練出來的那一批,但她們依然堅持了這種精神。在今天奧運會的賽場上,并不是每支隊伍都有這樣的拼搏精神。中國軍團成績不夠理想的背后,是不是也有拼搏精神匱乏原因呢?觀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因為稀缺,所以珍貴,這才是民眾稱頌女排精神的真正原因。
30多年過去了,生活好了,精神卻未必能夠跟上。八十年代的中國運動員,無論是誰,都不缺乏拼搏精神。八十年代培養(yǎng)出來的高洪波、郝海東、范志毅、魏群、馬明宇,八十年代開始成長的王治郅、姚明、胡衛(wèi)東、巴特爾、阿的江,八十年代的高敏、譚亮德、蔡振華,無論誰,我們都能看到他們昂揚的斗志,不屈的靈魂。
成功背后,是“鬼才知道”的艱辛,是人后寂寞的訓練。所有人都愿意“一朝成名天下知”,卻不愿意“板凳要坐十年冷”。打籃球的,能不能像科比一樣,多看看自己城市的黎明?踢足球的,知不知道羅納爾多為了一腳出球?qū)χ鴫Ρ谔吡藥兹f腳?中國女排超級穩(wěn)定的發(fā)揮,不是像某些運動隊那樣,到處走秀就能獲得的。
拋去家國情懷,拋去競技本身,女排精神代表的,其實是人類社會最普世的價值,這就是奮斗和努力,因為沒有人會隨隨便便成功。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