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一年多來,圍繞“兩個一流”建設如何開展,在教育界和社會上形成了許多話題,本版也參與其中,展示多方意見和建議。“兩個一流”如此牽動人心,是因為它既關乎國內一批高水平大學的未來走向,更關乎國家科教興國、人力資源強國、創(chuàng)新驅動等一系列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xiàn)的大政方略。如果說后者是國家的理想,前者則既有大學的理想,更有大學的利益,“兩個一流”的現(xiàn)實狀況也就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說,是“當利益遇到了理想”。當前,“兩個一流”的國家總體方案已明確,部分建設經費已開始下?lián),可具體的實施方案仍未出臺,說明打破身份固化、引入競爭機制談何容易,而高等教育目前就處于這樣一個敏感的階段。“兩個一流”建設的重大意義毋庸置疑,如何處置好“當利益遇到了理想”,對大學和管理者都是挑戰(zhàn),本文立意于此,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
從“集中力量辦大事”到“兩個一流”,一脈相承的是國家理想
國務院《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開宗明義,指明“兩個一流”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對于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奠定長遠發(fā)展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制定總體方案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xiàn)我國從高等教育大國到高等教育強國的歷史性跨越。因此,“兩個一流”建設是國家戰(zhàn)略,體現(xiàn)著國家的理想。
新中國成立以來,重點建設一批高等學校其實就一直是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重大政策方向,目的一是集中力量辦大事、二是積累辦學經驗。例如,1953年周恩來總理在談及院校調整指導思想時就指出:“有重點地穩(wěn)步前進,不是不進和冒進,也不是齊頭并進!薄稗k事情總要有個次序。先搞重點,其他就可以逐步帶動起來。比如綜合大學辦幾個像樣的,其他的也就會跟著學!痹谝院蟮陌l(fā)展歷程中,應對國家建設的需要先后確立96所高等學校為全國重點高校,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后又先后開展了“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推動創(chuàng)新型國家建設提出后啟動了“2011計劃”。
長期實施的重點建設政策,猶如在高等教育領域建立起一支“國家隊”,使得中國一批高水平大學經過長年積累而開始進入到世界高水平大學的行列,同時也加深了我們對現(xiàn)代大學制度和規(guī)律的探討和認識,有力地推動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的整體發(fā)展。在我國的“211工程”“985工程”實施之后,德國、日本、韓國、俄羅斯等也先后啟動“精英大學計劃”“21世紀COE項目”“21世紀智慧韓國”“創(chuàng)新型大學評選”,加上原來就有的英國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按學科對大學的科研評價及依據評價結果的“一攬子”撥款政策等,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一種對頂尖大學優(yōu)先集中支持的政策取向。
大學身份、層次固化,“兩個一流”面臨著利益博弈
任何管理工作,都離不開“利益和理念”兩個概念。
先說利益。管理是利益的平衡和調配,一項政策或改革,立意再好、再有道理,但只要觸動原有利益格局,就會有反對者。這不是認識高低問題,而是利益得失問題。利益不僅僅是資金,還包括聲譽。因此,漸進、增量式的改革容易進行,急劇、顛覆式的改革阻力較大!皟蓚一流”建設也是如此,經過過去長時期的重點建設,一批高水平大學已經形成,利益、層次相對固化,改變建設方式自然要引發(fā)新的博弈。每一家都在算自己的盤子,A刊目錄、學科評估、學科調整等無不牽動著大家的神經。
再說理念。管理中的爭議有時來自于各方思想認識的不同,并不涉及利益糾紛。理通了,自然就氣順了;而理不通,則執(zhí)行政策的難度就加大,各方就都希望擺擺自己的道理?涩F(xiàn)在的問題是,大家的觀點不同,各方的觀點又都有相應的道理,怎么辦?在當今這個多元時代里,許多認識并沒有截然的對與錯,但卻實實在在地不同甚至相沖突,而政策必須做出選擇。這一點在高等教育的政策選擇上尤為突出,比如,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方向就是多樣化,因此水平與特色、效率與公平、競爭與協(xié)同、創(chuàng)新與轉化、研究與教學等諸多問題交織在一起,大理小理都有,莫衷一是。
需要明確的是,出現(xiàn)利益再平衡和理念不一致難題,是正常的管理現(xiàn)象,因為社會本來就是由復雜的個體及其關系構成。解決問題的出路不能在原有層面,而必須到上一個層面!皟蓚一流”建設的實施推進就需要超越大學自身的利益和認識,而提升到國家的戰(zhàn)略和理想上來。
但是,就目前一些高校的應對措施所引發(fā)的爭議來看,也有值得探討的地方。以學科調整為例分析如下:
為迎接學科評估,許多高校自主地開展了學科調整工作。應該說,這項工作完全符合國家總體方案中四項基本原則的每一項:是以學科為基礎進行的、是瞄向支持最有“一流”潛質學科的、這些學科是長期積累的結晶、學科調整是一項改革,而且這項工作也完全是高校自主權范圍內的事情。但是,進一步地分析,也能提出不少問題,如:為什么要調整?大部分是為了學科評估后的學科排名,即潛在、臆想中的一流學科“卡位”,動機過于功利;讓相關學科都來支持最有希望脫穎而出的學科,雖說不是造假,但也并不高尚,行為過于功利,有悖大學精神,也傷害了相關學科教師的積極性;部分撤銷排名相對靠后學科是為了降低全校學科基數(shù),即申報學科評估個數(shù)的分母,這也是應對學科評估的一種策略,依舊是功利行為。
筆者并不一味地反對功利,因為功利有時可以轉化為動力,但必須反對過于功利。學科調整是必要的,只是除了關注該學科在全國的水平地位外,還要綜合考慮它的發(fā)展趨勢、前景,考慮它在全校育人、研究中的生態(tài)作用。另外,學科排名第一和第二、第三的差距究竟何在?既有評估指標設計的因素,也有學科方向特色的因素。這些問題都需要引起關注。
當利益遇到理想,“兩個一流”該怎么辦
“兩個一流”是國家理想,因此,與國家理想一致的事情做,不一致的事情不做,這是大道理。相關大學需要超越本位利益和自我理念,以實現(xiàn)國家理想為擔當,引領高等教育向強國邁進。
當然,這是“形而上”問題,我們還要回到具體和現(xiàn)實,即如何建設“兩個一流”。
首先,是“兩個一流”建設的原則。總體方案清晰地給出了統(tǒng)籌推進“兩個一流”建設必須堅持的四項基本原則——以一流為目標,世界一流的指向非常明確;以學科為基礎,學科的水平、特色是重點;以績效為杠桿,注重建設效果評價;以改革為動力,最終落實在遵循教育規(guī)律、加強制度建設上。除了上述基本原則,筆者認為在具體的操作中,還要附加上兩條實施的細則。它們是:
第一,有助于推動高校健康發(fā)展。政策的結果應該是建設性的而不能是破壞性,應當促進發(fā)展而不能中斷發(fā)展,而發(fā)展指的是健康、科學發(fā)展。因此,學校需要有整體規(guī)劃,需要遵循教育和辦學規(guī)律,構筑學科、學術、育人的生態(tài)聯(lián)系和環(huán)境。當出現(xiàn)問題、爭議時,需要把發(fā)展是否健康作為一條評判標準來對待,以保證學校的長期、穩(wěn)定、科學發(fā)展。
第二,有助于實現(xiàn)高等教育強國。這涉及高等教育整體的健康發(fā)展問題,也需要有一個好的生態(tài)。“兩個一流”建設的最終目標指向是高等教育強國,而高等教育強國絕不是個別大學和學科孤軍奮戰(zhàn)的事情,需要建立起一流的高等學校體系。當然,“兩個一流”建設重點不是解決整個高等學校體系問題的,而是旨在培育領頭羊和排頭兵。但是,標桿的引領、示范、導向作用很重要,學科建設更是涉及每所高校,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競爭要有,但過度了就有可能誘發(fā)高校的發(fā)展路數(shù)走偏,因此合作和協(xié)同更重要。
其次,是如何實施“兩個一流”建設。依據前面的分析我們已提取到兩個關鍵詞,那就是一流和生態(tài)。一流既是目標也是我們要建設的對象,“非一流”學校不要有過多期待;而生態(tài)則是提醒我們要關注項目實施的溢出效應,既要保留過去重點建設的優(yōu)勢,規(guī)避已有的固化缺點,還能照顧到學科繁榮的群落成長特點。
由此看來“兩個一流”建設需要對原來的“985”“211”工程有一定的繼承性,利益格局不能變化太大,重點是突出國際學術前沿和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減少照顧性因素;同時還要有一定的示范性,讓廣大的高校看到特色辦學、差異發(fā)展的希望,能夠激發(fā)整個高等教育系統(tǒng)的活力和創(chuàng)造性。據此,筆者個人認為“一流大學”入圍數(shù)可定為原來“985工程”大學數(shù)量的一半,旨在集中精力、提高水平;“一流學科”涵蓋的高校數(shù)是原來“211工程”高校數(shù)量的一倍,旨在形成學科高原和特色建設。
具體而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數(shù)量在20名以內,包括10名以內的綜合大學,突出綜合實力和水平;10名以內的特色大學,突出國家戰(zhàn)略性、先導性產業(yè)發(fā)展需求。無論哪類大學,選擇的標準是突出學術水平,滿足國家利益,杜絕平衡照顧,它們要能在世界平臺上進行比較。
“一流學科”建設涉及高校數(shù)在200-300之間,具體數(shù)目需要經過測算。在這里,高校數(shù)量不是最重要的因素,關鍵是每類學科選擇前幾名?目前我國有一級學科111類,都選第一名肯定是不科學的,不僅爭議大而且破壞學科發(fā)展生態(tài),而且前沿學科往往是交叉的。筆者在此提出的是差異化的學科點入選政策,即每類學科入選6-10個不等,這樣全國共入選學科點1000個;每類入選學科內部也分為兩級,各3-5個,第一級入選學科點的經費數(shù)量是第二級的3倍-5倍,有繁榮、培育學科生態(tài)之意。
“一流大學”建設大學可重復參加“一流學科”建設項目,也可以不參加,這涉及不同的政策設計。筆者個人的觀點是不重復參加為好,因為這有助于它們的自主辦學,也減少工作難度,但該給的錢要給夠,把一流大學建設經費納入基本經費支出其實更有利于這類大學的發(fā)展。如果不重復參加,“一流學科”建設涉及的學科點數(shù)量就可酌情減少。另外,學科點的評選和建設經費撥付的額度是按學科進行的,但錢到了學校后使用的權限不在學科點而在學校,這有利于提高學校的統(tǒng)籌權、自主權和經費的使用效益,這也是來自英聯(lián)邦國家的經驗。
。ㄗ髡呦祰医逃l(fā)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