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晚,在西安北開往武漢的列車上,一名剛出生3天的患兒急需換氧,其父母手足無措,車上廣播尋醫(yī)未果。危急時刻,車上旅客主動協(xié)助利用微信向自己的醫(yī)生朋友求助。手機另一端的醫(yī)生通過視頻,直播氧氣袋更換全過程,年輕夫妻終于順利為嬰兒更換了氧氣袋。(11月24日《長江日報》)
相信很多人會想起這幾天全國聚焦武漢“26分鐘不掛線生命營救”的錄音及報道。這則新聞最早在19日長江日報官微發(fā)布,至22日中午就感動全國200萬網友;疖嚿系穆每蛡兪遣皇鞘艽藛l(fā)不得而知,但救命與救急異曲同工,都是借助現(xiàn)代通信設備,而真正化險為夷甚至起死回生的,卻是電話或視頻“那一端”的接線員或醫(yī)生。
幫助年輕父母找到醫(yī)生的也許是旅客的私人朋友,也可能是旅客單向熟悉的醫(yī)生,但不管怎樣,這名醫(yī)生堪稱專業(yè),并做了自己并非必須做的分外事。沒有現(xiàn)代化設備,他們鞭長莫及,但沒有責任心和愛心,再先進的設備也只能是擺設,再精進的醫(yī)術也不一定能夠及時惠及最需要的人。
怎樣的仁心與醫(yī)術,才能成為電話“那一端”的天使。四川大學心理學老師王英梅練就了“聽音識人”絕技,讓許多不愿與醫(yī)生面對面的咨客受益。在一次平常的電話咨詢中,她敏銳判斷一名咨客有不易察覺的自殺傾向,迅即在線下采取措施制止了悲劇。
26分鐘不掛線生命營救“那一端”的接線員劉清,如果沒有生命至上的大愛情懷,沒有精益求精的職業(yè)精神,沒有9年接線的素養(yǎng)沉淀,沒有臨床醫(yī)學的專業(yè)墊底,面對生命垂危的緊急呼喚,哪來那份從容和鎮(zhèn)靜,哪來那種精準與適度,哪來生命的奇跡。
一切做公共服務的公職人員,對于需求繁雜的群眾,都是被寄予希望的“那一端”。你也許是面對服務窗口的海量受眾,你也許是復雜工序的簡單一環(huán),你也許直接碰到街頭的行乞者,你也許面對隔空呼救的陌生人,要給對方最需要的溫暖與慰藉,給權利人應得的物質與精神,給身陷困境的人以幫助和希望,就必須像劉清一樣,不需是熟人,不必打招呼,就能成為一種依靠,給人信心與希望。把平常做成經典,示范各業(yè),洗滌心靈,感召社會。(武漢 公務員)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