謊稱自己是衛(wèi)計委的領導干部,能幫助別人不經(jīng)過考試獲得醫(yī)師資格證,先后騙取他人錢財12.9萬元。近日,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qū)檢察院以涉嫌詐騙罪將聶守臻批準逮捕。(5月23日《檢察日報》)
聶某冒充衛(wèi)計委官員,謊稱能幫助他人不經(jīng)過考試就獲得醫(yī)師資格證,先后成功分別騙得李某、白某等3人共計12.9萬元。冒充官員行騙,不是什么新鮮事兒了,媒體也經(jīng)常曝光,但令人遺憾的是,仍然有不少人上當受騙,甚至其中還有一些官員被騙。對此,我們不禁要追問,為何冒充官員行騙能屢試不爽呢?
如果認真梳理這些冒充官員行騙的新聞,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些騙子的行騙手段,其實并不高明,明眼人一看就能識破?蓡栴}在于,受騙群眾往往都陷入了走后門、拉關系等思想泥潭,使得他們不能及時識別騙子的“廬山真面目”。被騙人李某、白某等,無法通過正規(guī)考試獲得醫(yī)師資格證,本該加倍努力學習,但他們想到的卻是“旁門左道”。一旦這樣的心理被騙子掌握,騙子投其所需,再加上借助官員的身份進行忽悠,被騙的機率自然大幅上升。
另外,群眾對權力的迷信也是重要的助推因素。在一些群眾心里,總認為官員手中有權,只要官員肯幫助自己,自己花點“好處費”,就能讓官員越過規(guī)矩越過法律,實現(xiàn)自己的訴求。但實際的情況,遠非如此,尤其是在十八大中央強力正風反腐之后。在新常態(tài)下,即便是官員權力再大,那也得按規(guī)矩辦事,制度的約束和監(jiān)管,大大壓縮了權力任性的空間。但是,一些群眾對官員和權力的認識卻沒有更新,依然還存在“上頭有人好辦事”的認識誤區(qū)。因此,群眾對官員和權力的認知誤區(qū)不破除,上當受騙還會不斷重演。
再者,信息化時代,某某單位有沒有某某官員,只需要在網(wǎng)上動動手指,或者打幾個電話,一查便知。換言之,核實一個官員的身份并不難,可受騙人往往不去做這樣的事情。在很多被騙者看來,質(zhì)疑官員身份事件極其不尊重對方的行為,如果弄錯了,還會有得罪領導的風險。正是這種想法,讓那些冒充官員的人騙起來暢通無阻,屢屢得手。
雖然男子冒充衛(wèi)計委官員行騙,是普通的詐騙案件,但是從這起案件中,我們卻能窺探到不少真實存在的問題。要消除這些問題,首先群眾要摒除走后門、拉關系、走捷徑、貪便宜的思想;其次,群眾的觀念要與時俱進,不能迷信官員和權力,要把按規(guī)矩辦事的新常態(tài),牢記在心;此外,群眾也要善于借助網(wǎng)絡和政務信息等,核實可疑官員的身份。只有我們練就了防騙的“火眼金睛”,冒充官員行騙的騙子,才會無處遁形。
(責任編輯: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