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甘肅、四川等地率先啟動高考分數(shù)查詢,拉開了2017年各地高考成績放榜的序幕。
恢復高考40年來,每個高考放榜日的來臨,都牽動千千萬萬家庭的神經(jīng)。作為一個全民話題,人們更樂于討論的是誰家的孩子考了多少分,誰是今年的高考狀元,狀元背后有什么故事。于考生而言,高考放榜日對應的則是“幾家歡喜幾家愁”的現(xiàn)實。是考試,必然有分數(shù)多寡、排名高低;有競爭,難免要分出榜內(nèi)榜外、線上線下?刹徽撊缫馀c否,都應該多些淡定。
每每看到跑教育的媒體同行把鏡頭對準“高考狀元”,或者看到有關個別高考失利者極端行為的報道,筆者總會想到兩個唐代的“考生”——孟郊和張繼。唐德宗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46歲的孟郊終于中了進士,放榜之后他難掩心中激動,寫下“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詩句,道出了高中的無盡喜悅。同時期的考生張繼卻沒那么幸運,榜紙那么大、那么長,就是容不下他的名字。夜泊楓橋,徹夜無眠,張繼寫下千古名篇:“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一千兩百年前,在那個一考定終身的時代,“落第者張繼”實現(xiàn)了逆襲。作家張曉風在散文《不朽的失眠》中感嘆:“一千兩百年過去了,那張長長的榜單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狀元是誰?哈!管他是誰,真正被記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張繼’。有人會記得那一屆狀元披紅游街的盛景嗎?不!我們只記得秋夜的客船上那個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場不朽的失眠。”每每讀到這一段文字,筆者內(nèi)心總是感到無比溫暖。
今日之高考放榜,與一千多年前科舉考試的“放榜”決然不是一回事,甚至與一二十年前也有很大的改變。相對以往,以考試這種相對公平的方式選拔人才,基本形式?jīng)]有變,但是考試的錄取比例、考試與個人前途的聯(lián)系等已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一錘定音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高考成績對個人命運的影響力也大幅減弱。人們可以找到很多高考改變命運、成就人生的案例,也能輕松找到很多高考不如意者走向成功的勵志故事。
生活有萬千通途,不只是考上重點大學一條路。在高考這場競技中,春風得意者值得祝賀,成績不佳者也不必沮喪。天道酬勤,只要努力奮斗,鮮花和掌聲總會眷顧。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