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李寧認為,我國目前中等收入群體超過3億人,這是一個階段性成果。接下來,我們應該追求更高的目標,仍然需要多種改革措施來推動,并把經濟蛋糕進一步做大做強。
國家統(tǒng)計局綜合司副司長、新聞發(fā)言人毛盛勇日前表示,據保守測算,目前我國中等收入群體已超過三億人,大致占全球中等收入群體的30%以上。毛盛勇指出,目前對于中等收入群體的界定,世界銀行提出的相關標準比較通用。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中等收入標準為成年人每天收入在10至100美元之間,即年收入3650到36500美元。
近年來我國在推動居民收入增長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深入推進,為我國社會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打下了堅實基礎。目前統(tǒng)計局測算得出我國中等收入群體超過3億人,就是一個明證。當然,相較于我國13億多人口的龐大體量,3億以上的中等收入群體還是有點少,占比僅約為23%。此外,有學者研究的數據顯示,我國中等收入群體加上高收入群體,估計占到全部人口的34%左右。因此,雖然我國在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中等收入群體的規(guī)模與一些發(fā)達國家還存在不小的差距,未來的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與此同時,在中等收入群體的界定方面,也存在較多爭議。比如,世界銀行的中等收入標準換算成人民幣為“年收入2.5萬-25萬元”,很多人對此質疑:按最低線來看,只要月收入2083元就是中等收入群體了?實際上,月收入2083元,除了看標準之外,更要看月實際支出情況。顯然,在物價上漲、房價居高不下的大城市里,月收入2083元遠遠不夠一個人最起碼的生活所需。因此,盡管月收入2083元一定程度上符合世行中等收入群體的標準,但我們也不能機械地直接將其作為中等收入群體看待。其實,這些都是理論上的數據測算,也是最低線,我們沒有必要斤斤計較,更何況這一標準出臺也有很長時間了,世界各國發(fā)展狀況不同,也不好一概而論。
類似的吐槽甚至爭論,反映出一個問題,那就是人們高度關注中等收入群體的規(guī)模。在這種背景下,如何壯大中等收入群體,需要我們更加理性地看待。一方面,不能否定目前工作取得的一些成績,比如2017年全國超過23個地區(qū)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調增幅度平均超過10%;22個省份調整了企業(yè)工資指導線,工資增長基準線在8%左右;至少有23個省市出臺了重點群體增收激勵計劃等。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掩蓋不足,要看到目前的短板,特別是中等收入群體規(guī)模還不夠大,一些增收措施還停留在紙上,并未充分落實到行動上等問題。另外,我國收入分配差距還比較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仍在路上,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會主要矛盾,在收入分配領域表現得相對突出。
目前世界上之所以重視中等收入群體建設,最主要原因是,中等收入群體龐大,就能對社會利益沖突產生較強的緩沖作用,自發(fā)調節(jié)社會穩(wěn)定和諧發(fā)展。當然,中等收入群體越大,釋放出的消費能力也越強,因此還會促進經濟的可持續(xù)增長,這就是人們常常講的橄欖型社會。反之,如果低收入群體和高收入群體很大,中等收入群體很小,則呈現出啞鈴型社會,容易引發(fā)社會矛盾,不利于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所以,我國目前中等收入群體超過3億人,這是一個階段性成果。接下來,我們應該追求更高的目標,仍然需要多種改革措施來推動,并把經濟蛋糕進一步做大做強,只有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口進入到中等收入群體之中。這不“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而是要有實實在在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舉措,還要有實打實的推動經濟持續(xù)增長、健康發(fā)展的措施。(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李寧)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chuàng)評論、理論文章可發(fā)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中等收入群體擴大為高質量發(fā)展奠定基礎
“世界最大中等收入群體”強力打臉“中國崩潰論”
推進個稅改革 充實中等收入群體的“錢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