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有媒體發(fā)表文章,回顧了40年前的1978年,中國人再次睜開眼睛看世界,開啟國門的那一刻。這篇回憶改革文章,讀來令人感奮,同時又頗讓人頓生不堪回首之意。是的,40年改革開放一路走來,中國已然面貌大變。改革開放政策是富國之策,改革開放之路是強國之路。此言不虛。
在中小學生海外游學已經(jīng)成為熱門話題的當下,人們已經(jīng)難以想象40年前中國的閉鎖程度!1978年中央決定派人出去看看”,以一位副總理為團長,“選了20多位主管經(jīng)濟的高干,出訪西歐五國”,“代表團組成后才發(fā)現(xiàn),20多人中只有兩個人出過國”,其中一個“也就只去過蘇聯(lián)等社會主義國家,還有一個是外交部給配的工作人員”。這些剛剛脫身于文革的出國人員,“想的是西方正在腐朽沒落,我們要拯救世界上三分之二受苦的人”,結(jié)果呢?出訪歸來的代表團“在大會堂里向最高層匯報,從下午三點半一直講到晚上11點,聽者無不動容,大呼‘石破天驚’”!
是的,能不感到“石破天驚”么?“西德一個露天煤礦,年產(chǎn)煤5000萬噸,只有2000名職工,最大的一臺挖掘機,一天就產(chǎn)40萬噸。而國內(nèi),年產(chǎn)5000萬噸煤大約需要16萬名工人,相差80倍。法國一個鋼鐵廠年產(chǎn)鋼350萬噸,職工7000人;而武漢鋼鐵公司年產(chǎn)230萬噸,有6.7萬人。我們與歐洲的差距大體上落后20年。震驚之下,代表團問我使館:‘長期以來,為什么不把實情報告國內(nèi)?’回答是:‘不敢講!
那個“在大會堂里向最高層匯報,從下午三點半一直講到晚上11點”的內(nèi)容,無非是講了駐外使館“不敢講”的真話;而讓“聽者無不動容,大呼‘石破天驚’”的,也無非是與“西方正在腐朽沒落,我們要拯救世界上三分之二受苦的人”相沖突的事實。也正是基于這個事實,中國確定了開放的路向,并由開放帶來的沖力,樹立了改革的標準和目標。
無獨有偶,在制定和推出改革開放政策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中國也派出另一個訪日代表團。同樣,代表團歸來,“四場報告下來,反映強烈”,“很多見聞、故事,樣樣都很新鮮,場場爆滿”……以報告為內(nèi)容《訪日歸來的思索》一書,一時洛陽紙貴。而這個報告的精要之處,也無非是把二戰(zhàn)戰(zhàn)敗國日本的情況,原原本本地敘述出來而已。這種敘述產(chǎn)生的首要效應,就是“在觀念上有了重要的突破”。
前文作者是《光明日報》駐山西記者站時任駐站記者。作為在思想解放運動中得風氣之先的《光明日報》記者,用手中之筆記錄下了那個時代的無數(shù)破冰之舉。破冰年代,篳路藍縷,改革之路是人民強闖硬趟出來的。不是么,“報上只是試探性地登了一條四指寬的‘群眾來信’《是趕集還是攆集》,當日便報紙脫銷,甚至有人上門要加訂報紙。農(nóng)民趕集時將這張報紙掛在扁擔上作為護身符。冰凍十年的市場,嘩啦一下,春潮澎湃”。
“1978年以后中國人再次睜開眼睛看世界,是又一次思想大解放”,“一切守舊的思想開始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慢慢融化”,“最后聚成了一個時代大潮”。40年后,改革開放來到了一個歷史性的節(jié)點。中國在改革開放之路上富裕起來了,強壯起來了。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改革開放之路前途漫長,仍需中國人民以勇銳之氣放膽前行。這也正如上述文章所說:“歷史證明,國門打開多大,改革的步子就有多大。”
走改革開放之路,這就是結(jié)論。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