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日,中國青年報一篇題為《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的報道刷屏。文章講述了“近乎是兩條教育的平行線”產(chǎn)生交集的故事。
一條線是:成都七中去年30多人被伯克利等國外名校錄取,70多人考進了清華北大,一本率超九成;另一條線是:中國貧困地區(qū)的248所高中,師生是周邊大城市“挑剩的”,學生能考上一本的僅個位數(shù)。而直播改變了這兩條線。200多所學校全天候跟隨成都七中平行班直播,一起上課、作業(yè)、考試。有的學校出了省狀元,有的本科學校升學率漲了幾倍、十幾倍。
這是一篇讓不少人感動的報道,文章下面的留言中,點贊數(shù)最高的一條就是“為什么特別的想哭”。這里的感動,既可能是對貧困縣中學真實狀況的某種觸動,也可能是對一些貧困學生命運被改變的勵志故事產(chǎn)生了共情。
不過,感動之外,也出現(xiàn)了不同的聲音。比如有觀點指出,贊美遠程教育這塊“屏幕”,實質(zhì)上就是對應(yīng)試教育思維的認同。也有聲音對“可能改變命運的屏幕”的真實作用產(chǎn)生疑問:有網(wǎng)友表示,近幾年一些名牌大學在招生錄取上,加大了對農(nóng)村學生的傾斜力度,一些高校有面向農(nóng)村的專項招生計劃。還有人指出,遠程教育在一些地方實試驗了多年,它的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性,需要多方面因素共同支撐,并不僅僅是牽一根網(wǎng)線這么簡單。由此,將一些貧困縣本科升學率的提高,完全歸于“屏幕”的貢獻,有夸大之嫌。
其實,報道中并沒有把學生升學率的改變,完全歸功于“屏幕”,如云南祿勸縣的案例中,學校老師教學方法的改變、校長乃至地方政府對于教育的重視和加大教育經(jīng)費投入等,都是升學率提升不可或缺的外部因素?陀^而言,我們不能苛求一篇報道呈現(xiàn)直播教育對于學生成績影響的全貌,事實上,這也很難作定量分析。
但是,這一現(xiàn)象,為我們思考教育公平,以及如何優(yōu)化教育資源分配,仍舊提供了一個容易被忽視但又非常現(xiàn)實的視角。
如報道里多次提到過心理建設(shè)一詞。成功的教育,其衡量標準是多元化的,遠不止于高考分數(shù)。直播走進貧困地區(qū)的中學,首先讓更多學生看到了外面的世界。那些與最好的中學同步的課堂,或許未必能給每一位學生的成績帶來巨大改變,卻給那些閉塞的青春,打開了一扇窗,讓他們意識到對于未來、對于個人的更多可能性。這一點,或許比成績更重要。當我們在發(fā)展貧困地區(qū)教育時,類似的“心理建設(shè)”或許值得借鑒。
另外,報道所揭示的是遠程教育的成功案例,但還有哪些失敗案例,為何失敗,公共部門可以更全面、更科學地進行摸底、總結(jié)。正如有專家意見指出的,“當且僅當哪些條件滿足時,技術(shù)才能發(fā)揮它的作用”,應(yīng)該有權(quán)威的結(jié)論。
目前,遠程教育在世界范圍內(nèi)都仍處于試驗階段,其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助力解決教育公平問題,有太多不確定性因素。但是,一如這次報道所揭示的,唯一可以確認的是,加大教育資源的公平惠及,真的可以讓更多的命運得到改變——無論多少,或者說多大程度。
報道中有一句話讓人印象尤為深刻:“往井下打了光,丟下繩子,井里的人看到了天空,才會拼命向上爬!倍邢颉熬隆贝蚬、丟繩子的努力,都值得肯定。當貧困之地的孩子,獲得更多光亮的指引、更多繩子的牽引,他們“向上爬”的希望也就越大。這或許才是那塊“可能改變命運的屏幕”的真正啟示和魔力所在。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