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這對牧民蘇尼爾來說,不是口號,而是鮮活的現(xiàn)實寫照。
蘇尼爾住在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倫貝爾新巴爾虎左旗草原深處。前些年,這里沒有電視、沒有手機信號,幾乎與世隔絕。生活單調不說,趕上冬季大雪封路,家人有個頭疼腦熱去趟醫(yī)院都是問題。
去年,作為試點,蘇尼爾家接通了新巴爾虎左旗的公共文化服務與新型智慧牧區(qū)項目。從此,家里看上了高清電視,也有了穩(wěn)定的無線網(wǎng)絡。家人生病了,還能通過電視向旗里醫(yī)院的醫(yī)生遠程咨詢。今年疫情期間,家里的兩個孩子通過電視上網(wǎng)課,學習一點沒落下。
多少年來,牧民祖祖輩輩頂風冒雪、四季遷徙、逐水而居,說到底,為的不過是“溫飽”二字,F(xiàn)在,“溫飽”解決了,大家有了新的要求——過上“和城里人沒啥兩樣”的生活,這也是草原上的人們對小康生活直接而具體的向往。
地廣人稀,牧民散居,這是草原上“奔小康”面臨的現(xiàn)實難題,當?shù)卣x擇借助現(xiàn)代通信技術來克服。新巴爾虎左旗推行的公共文化服務與新型智慧牧區(qū)項目,覆蓋了該旗75%的地域面積,95%以上的牧區(qū)用戶通過網(wǎng)絡享受到了基本的公共服務。
一條光纖一張網(wǎng),把現(xiàn)代生活送到了草原深處,讓牧民們此前在腦海中編織的幸福和夢想變得觸手可及。
小康生活靠奮斗,科技則給奮斗插上了一雙翅膀。在牧區(qū),手機放牧、無人機放牧、電子圍欄、“互聯(lián)網(wǎng)+畜牧”……這些高科技改變了延續(xù)千百年的生產方式,解放了人力,牧民們得以像“城里人”那樣去擁抱便利、幸福的生活。
在內蒙古,祖國北疆這片遼闊的國土上,科技就這樣潤物無聲般地走進了普通人的生活,更推動著小康走進一家一戶的大門。即便是那些“高大上”的科技,也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有了細致入微的落腳點。
通遼科左中旗敖包蘇木高標準農田核心區(qū),推廣了衛(wèi)星導航精量播種。天上北斗衛(wèi)星的精準導航,地上農機自動駕駛精準播種。受益于此,眾旺興農種植專業(yè)合作社理事長李顯光的6000畝玉米地,“每畝節(jié)省成本20元~30元,卻能增加效益100元以上”。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對這些走向小康生活的人們而言,科技更是幸福生活的第一推動力。在這些地方,人們切實地感受到科技帶來的好處,他們因此也由衷地期望更多新鮮科技走進生活、改變生活。
很多時候,當我們說起科技時,總覺得有些高高在上,遙不可及,對它給我們帶來的改變也有些后知后覺。然而,在這些遠離城市的普通人家,“科技改變生活”可以具體到眼觀手摸。某種程度上,他們對科技帶來的改變比城市里的人們有更加敏銳和深刻的體會。
什么是小康?他們的回答是這樣的:“用手機不出門就能放牧”“孩子在家就能接受教育”“放牧點可以自己發(fā)電”“電腦上就能看病”……
小康有定義,也有諸多指標、目標,但歸根結底,這些定義和指標最終指向的,仍是數(shù)以億計的普通人,指向的是生活的氣息,人間的煙火。生活靠雙手創(chuàng)造,幸福靠奮斗獲取,時間變動不居,時代闊步向前。這個時代有別于過去任何時代的一點在于,科技日新月異而無孔不入。在走向小康的路上,科技不能缺席,善用科技,讓更多的幸福觸手可及。
(責任編輯:臧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