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蘇州日報》9月4日發(fā)文,“蘇城文明碼”的上線,將會帶動越來越多的市民成為文明行動的支持者、參與者和受益者,在全社會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良好氛圍。
但是還有一種聲音,認為文明的標準無法通過簡單的分值計算來衡量。人性是復雜的,文明有不同的面,也有不同的價值,想要通過一個“文明碼”涵蓋所有文明的標準和內(nèi)涵,并且準確地進行量化賦分,難免會產(chǎn)生偏頗和爭議。正因如此,“蘇城文明碼”一經(jīng)上線,就在網(wǎng)絡上引發(fā)熱議。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蘇城文明碼”,筆者的觀點是,可以試,也可以討論。
雖“蘇城文明碼”屬于全國“文明碼”領域的首創(chuàng),但通過個人信用積分構建社會信用體系的嘗試在全國多地均已有所先例。此前,山東濟南、陜西榆林、福建廈門、浙江杭州等地均出臺了帶有各自特色的地方信用積分體系。再說得具體點,早在2008年3月,據(jù)《海峽都市報》報道,共青團福州市委曾推出“公益積分卡”,獻一次血可積累公益積分30分,見義勇為一次可積累600分,而積滿300分能成為“一星志愿者”,達到89000分被認定為“終身榮譽獎”…… 無論是物質文明建設還是精神文明建設,有什么切實可行的辦法來推動社會進步,我們一直沒有停止探索。
“可以試”,這是因為我們要前進,而前進就會有創(chuàng)新,就會有探索。想當年,農(nóng)村窮得很,安徽小崗村偷偷地搞“大包干”;改革開放之初,第一支股票掛牌上市,也有“搞資本主義”之嫌。如今,有人說,“蘇城文明碼”的試行沒有法律依據(jù),殊不知,法律是人制定的,法律有時也是滯后的,憲法都可以修改,法律也應該與時俱進。具體到“文明創(chuàng)建”,當然要講法治,當然要講德治,但同時,也應該允許有人探索。于數(shù)字化、信息化的當下,蘇州城能不能搞文明碼,我們當允許人家試,如果試行后有“失敗”,也應該寬容一些。
至于“可以討論”,即讓人們“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擺事實而講道理,畢竟理越辯越明,這其間,切不可扣帽子而“一棍子打死”。這種“文明碼”可以小步走,可以在前進中不斷地加以修正。
當然,無論是“試”還是“討論”,也是有底線的;其“底線”就是,對于文明積分數(shù)值高者,政府有關方面可以有適當獎勵,但對那些文明積分數(shù)值低者,只要不違法,不可以有懲罰,畢竟,你那個積分項目有局限性,還有復雜性;其實,“只獎不罰”也是一種“試”。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