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6月18日,都是“剁手黨”心心念念的節(jié)日,也是網絡商家的狂歡季。今年的“6·18”,在疫情背景下更具有了不同的意義。但另一方面,近年來在類似的網商集中促銷活動中,一些商家層出不窮的套路也讓消費者頭疼不已。
為此,市場監(jiān)管總局日前專門向全國互聯網平臺企業(yè)和各地市場監(jiān)管部門發(fā)出提示,進一步規(guī)范做好“6·18”網商集中促銷活動。
服務業(yè)向來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電商平臺在紓困中的小微市場主體方面能發(fā)揮更大的作用。這兩年在疫情的壓力下,通過電商平臺加快線上發(fā)展是服務業(yè)積極自救的有效途徑。
今年報名參加各大電商平臺“6·18”網商集中促銷經營活動的中小商家數量明顯增多,有關部門在這個時間點發(fā)布相關提示,出發(fā)點充滿了幫助關愛之心。
但是除了幫助之外,必要的規(guī)范與管理還是必不可少。
因為想抓住大促期間的流量紅利,原本就是薄利多銷的小商家免不了要再度讓利參與滿減活動,以求追趕上電商大促銷的腳步。但是全部自行承擔促銷的費用的確會進一步壓縮利潤空間,導致虛假促銷的情況一直以來屢見不鮮。特別是在各個網商節(jié)日促銷等節(jié)點,一些網店、直播間里,所謂的超低打折、“骨折”價的商品隨處可見,但是價格真的“骨折”了嗎?實際上是,一些商家借打折來誘導顧客消費,有的大幅度提高原價,為后續(xù)“打折”預留空間。有的在滿減優(yōu)惠上作文章,層出不窮的套路讓不少消費者屢屢中計。
法律界人士指出,經營者宣傳虛假優(yōu)惠折扣,導致消費者無法獲悉真實的交易價格,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公平交易權等合法權益,屬于欺詐行為。
如何避免亂象?
責任還是要落實到電商平臺身上。要嚴格落實主體責任,把好平臺準入關,落實審查核驗義務,禁止平臺內經營者采取“先提價后打折”、虛構原價、不履行價格承諾等違法方式開展促銷。疫情雖然對生產經營造成了嚴重影響,但是不能借疫情違法營銷。
同時,電商平臺能否在促銷讓利方面多承擔一些責任,適當地減免商家的部分營銷成本,讓原本薄利的中小商家松一口氣,激發(fā)他們的參與熱情,更多的讓利給消費者。特殊時期,放水養(yǎng)魚,也不失為一種辦法,共渡難關,才能實現共贏。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