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暑假時,不少在校的學生選擇利用這段時間提前感知社會,走進企業(yè)實習或做兼職。然而,被欠薪、無福利等權益遭遇“缺斤少兩”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由于缺少勞動合同,難以認定勞動關系,許多暑期工面臨維權難題。(7月7日《工人日報》)
近年來,許多大學生和“準大學生”們熱衷于打“暑假工”,從而獲取社會經(jīng)驗,賺取生活費,增長見識。這對于學生、企業(yè)和社會來說,是一件多贏的好事。然而,少數(shù)無良企業(yè)往往利用學生法律知識和社會經(jīng)驗的缺乏,預設“地雷”,侵害暑期工合法權益。
其一,不簽合同。一些企業(yè)以暑期工是學生為由,不與其簽訂書面合同。面對這種情況,暑期工多數(shù)也會選擇接受,殊不知為日后維權埋下了巨大隱患。誠然,學生在校期間受學校管理,服從學校安排,主要任務是完成學業(yè),在本質上與勞動關系的從屬性是沖突的。原勞動部《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2條指出,“在校生利用業(yè)余時間勤工助學,不視為就業(yè),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辈贿^,盡管無法簽訂勞動合同,但暑期工可以要求與用人單位簽訂書面勞務合同,約定工作時間、地點、支付報酬方式、勞務范圍等。如果不能簽訂書面合同,則應通過聊天記錄或者錄音保存相關證據(jù),以便在權益受損時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進行維權。
其二,扣押證件。一些企業(yè)以暑期兼職時間太短為由,要求扣押暑期工的身份證、學生證,并承諾用工到期后歸還。這其實是一種套路,如果暑期工對工作不滿意想提前離職,企業(yè)手里的證件就成了制約暑期工的“法寶”。對此,《身份證法》明確規(guī)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扣押居民身份證。《勞動合同法》也專門規(guī)定,“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不得扣押勞動者的居民身份證和其他證件,不得要求勞動者提供擔;蛘咭云渌x向勞動者收取財物!薄τ谄髽I(yè)的無理要求,暑期工可以理直氣壯地予以拒絕。
其三,受傷不管。近年來,一些暑期工打工期間不慎受傷的事件時有發(fā)生。在校大學生不具備有合法的勞動者主體資格,暑假打工不算就業(yè),與單位不構成勞動關系,因此不屬于《工傷保險條例》調整的范疇,不能認定為工傷。用人單位往往以此為由,拒絕承擔責任。盡管不以就業(yè)為目的,但暑期工仍受《民法典》關于勞務關系的相關法律保護。根據(jù)《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二條規(guī)定,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受到損害的,根據(jù)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暑期工應依法向用人單位主張賠償,要求其承擔應負的責任。
面對暑期工權益頻頻遭遇“缺斤少兩”,社會各方應共同努力,用法律幫暑期工“排雷”護航。首先,學校應加強普法教育,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做到學法、守法、用法。尤其在寒暑假到來之前,給有意兼職的學生上一堂崗前法律培訓課,指明常見的侵權陷阱,引導暑期工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其次,各級勞動監(jiān)察部門應加大執(zhí)法力度,對企業(yè)雇傭暑期工情況進行拉網(wǎng)式檢查,規(guī)范企業(yè)用工行為,保障學生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