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廣州朝天小學舉行建校150周年紀念活動,千余名校友聚首校園,共賀母校華誕。有老校友一再告誡年輕老師:“別給孩子太大壓力,讀書別求第一,學得開心最重要,我也知道朝小成績排名很靠前,但是真的別求第一!庇浾攥F(xiàn)場了解到,不少昔日的“百厭仔”,如今也成了校友會骨干。(12月20日《廣州日報》)
“別求第一”簡單四字,在功利主義和成功學盛行的當下,如果由一般人說出,多少會有“出世”“妥協(xié)”之感,但從歷經(jīng)歲月洗禮的老校友口中說出,則有了更多意味,它既是對當下小學生教育現(xiàn)狀的憂慮,更是對小學教育、青年教師和學生家長的殷殷期待。如何理解老校友的告誡?筆者認為,“不求第一”不能只落在成績上,更不能局限在校園里,而須輻射到小學生成長的方方面面。
眾所周知,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提出“素質(zhì)教育”以來,給學生尤其是小學生“減負”的吶喊一直持續(xù),客觀上讓學生得益受惠。一些學校不再“唯成績論”,考分動輒“排名次”“拉榜單”的現(xiàn)象得到了有效遏制;由于不用排名次,學生的學習壓力減少,書包小了,作業(yè)少了,告別了“學習機器”一般的生活?梢哉f,這與老校友“不求第一”的告誡不謀而合,它本身就是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理念。
問題在于,這么多年過去了,學生們真的感到輕松了嗎?既然“別求第一”提了這么多年,老校友為何又再度告誡?追問所指向的真實情況卻是,在大家反復呼吁成績上“別求第一”的同時,更大范圍的“比拼”令學生較以往更加壓力山大。從學校教育看,既然不能讓學生硬生生比分數(shù),那就讓他們比技能,今天讓你學手工,明天讓你學聲樂,升學時學校設立的考核標準,依然是不少學生難以逾越的大山;從家庭教育看,既然子女在學校學習有所放松,那就在課外輔導中“變本加厲”補上,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帶領(lǐng)下,孩子有上不完的奧數(shù)班、興趣班、特長班;從社會心理來說,“贏在起跑線”“英雄出少年”“多少多少歲決定你的一生”等想法,在不少人心中扎根,很多人動不動喜歡拿自己的小孩子跟別人的“比一比”;而從整個社會的教育觀念來看,隨著科技進步和大數(shù)據(jù)時代來臨,“排名”“分高下”的風氣只會更盛,層出不窮的學校、班級、老師排名即可見一斑,而比拼的范圍也是越來越大,前幾天在網(wǎng)上瘋轉(zhuǎn)的“中國最佳小學500強榜單”即是最好明證。
事實上,在成績、分數(shù)等明處的比拼得到抑制后,技能、特長等暗處的比拼卻日漸勃興,學生們被推到這些領(lǐng)域PK,“爭第一”的風氣有過之而無不及。于是乎,學習上稍微取得的“減負”效果,很快就轉(zhuǎn)移到其他領(lǐng)域的“加重”,何其慘兮?
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校友告誡青年教師“別求第一”,學校領(lǐng)導、家長同樣受用。更重要的是,“別求第一”的告誡千萬別只落在成績上,要真正讓孩子們健康成長,還須在技能、特長等方面減少PK,全面拿掉“爭第一”的緊箍咒。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找到自己的興趣點,真正釋放其創(chuàng)造力和活力。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