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有關“僵尸肉”真假的輿論風暴繼續(xù)發(fā)酵。9日晚,“食品安全資深記者”洪廣玉發(fā)文質疑“僵尸肉”報道是假新聞,一石激起千層浪。12日,新華社記者李丹發(fā)文回應稱,稿件真實、客觀、專業(yè),并懷疑質疑者的職業(yè)操守。12日當天,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管總局網(wǎng)站發(fā)布“通告”稱,今年曾查獲四五年前所產(chǎn)的走私凍肉。(綜合7月12日媒體報道)
劇情反轉再反轉,把消費者轉暈了!敖┦狻眻蟮赖降资钦媸羌?新聞記者的操守何在?誰來為這次爭論畫上句號?“舌尖上的安全”存在哪些風險……這一系列問題依舊沒有一個明確答案。事關食品安全,牽一發(fā)動全身,“僵尸肉”真假之爭不能沒完沒了,更不能偏離“靶心”。
新華社記者這篇《走私“僵尸肉”竄上餐桌,誰之過?》是否為假新聞,或者有沒有失實的成分,是一個繞不開的問題。該報道提及了“70后”豬蹄、“80后”雞翅,震驚全國。洪廣玉通過調查,認為該報道是無中生有、演繹嫁接的假新聞。而新華社記者則拋出“相關部門兩次確認初稿中的核心事實”以及“應受訪對象要求沒點出具體人名”的說法。
客觀講,質疑雙方的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但同時也存在漏洞,誰也沒有拿出充分的證據(jù)說服大眾,記者的良知操守、業(yè)務能力遭受拷問。耐人尋味的是,兩個記者掐上了,但各自的東家卻沉默不語。特別是,“僵尸肉”報道是以通稿形式發(fā)出的,豈能讓當事記者一個人“沖鋒陷陣”?
更重要的是,在整個事件中,相關方面的沉默令人費解。從6月底到7月初,“僵尸肉”報道引發(fā)全國關注,而消息的來源方——長沙海關和南寧警方同時失聲,即使在洪廣玉發(fā)文質疑后仍舊沒有正面回應,令人遺憾。權威部門的權威聲音缺失或來遲,只能加劇公眾的食品安全焦慮情緒,讓輿論風暴進一步發(fā)酵。
好在7月12日,食品藥品監(jiān)管總局、海關總署、公安部等部門以“通告”的形式發(fā)聲了。但同樣令人遺憾的是,通告沒有對“僵尸肉”真假之爭進行正面回應。該通告除了傳遞“查獲四五年前所產(chǎn)走私凍肉”信息外,主要是重申打擊走私凍肉的態(tài)度和決心!巴躅欁笥叶运保瑸楹?
問題又回到原點:冷凍四五年的凍肉算不算“僵尸肉”?“70后”豬蹄、“80后”雞翅究竟有沒有?“封存數(shù)十年的凍肉”的消息到底來自哪里?這些問題事關公共食品安全,也關乎整個冷凍行業(yè),絕不能含糊其辭或不了了之。在“僵尸肉”真假之爭上,我們亟需權威聲音的直接回應和正面回應。
“僵尸肉”真假之爭,爭的是事實真相,憂的是食品安全!敖┦狻闭嬲膯栴}不在于“肉齡”,而在于安全,在酷暑中即使一塊鮮肉也會在短期內(nèi)變質,那么“凍肉走私”中食品安全隱患可想而知。
公眾的安全感,不僅要靠相關部門的高效監(jiān)管,也靠相關信息的公開和透明。所以,比“僵尸肉”真假更重要的,是我們餐桌上冷凍過的肉是否有安全保障。在這個意義上,權威聲音要及時,直面事實真相,澄清社會疑慮,以避免爭論偏離方向,甚至淪為一地雞毛的口水仗。(陳廣江)
(責任編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