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在地名命名時盲目貪大、媚洋、求怪,導致“大、洋、怪、重”等地名大量滋生;一些地方對地名文化保護不夠,輕易亂改地名,導致許多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地名快速消失。
據《新華每日電訊》3月23日報道,有的城市有七八條“建設路”“公園路”等重名街道,有的城市存在不少“曼哈頓”“威尼斯”等洋地名。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從今年2月至明年6月,開展地名保護和整治工作,清理整治“大、洋、怪、重”等地名不規(guī)范現象,加強地名文化保護。
地名是基本的社會公共信息,是重要的文化形態(tài)和載體,承載著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歷史,也是國家和民族歷史的見證、文化的記憶及情感的寄托。一個具有文化內涵的地名,不僅會給所在地區(qū)增色,也會讓人對該地區(qū)產生親切感。從這個角度而言,地名并不僅僅是一個小小的信息符號,而是有著豐富的人文和歷史內涵。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們對地名的選取形成了一些約定俗成的慣例,或取其地形,或選擇姓氏,或來自人文典故,或緣于名山大川,有些地名甚至成了一種人文符號,成了一個時代的文化傳承。
近年來,一些地方在地名命名時盲目貪大、媚洋、求怪,導致“大、洋、怪、重”等地名大量滋生;一些地方對地名文化保護不夠,輕易亂改地名,導致許多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地名快速消失。“大、洋、怪、重”亂象已經對地名文化傳承造成了不小損害。
具體來說,一些城市的房地產開發(fā)商為了吸引公眾眼球,為了樓盤賣個好價,劍走偏鋒,取洋名、怪名;一些地方對地名的文化內涵和傳承重視不夠,對于一些不規(guī)范的地名管理不到位,助長了“大、洋、怪、重”亂象;一些地區(qū)在“做大城市、求高品位”的觀念下,脫離本地實際,選取“大、洋、怪、重”地名,以期提升所在地區(qū)名氣和影響力。地名的“大洋怪重”亂象,是認知出現偏差,管理出現偏誤。
“大洋怪重”亂象,攪渾了地名的文化底色,影響了地名的文化傳承,扭曲了地名的歷史元素,受到公眾的廣泛詬病。無論從歷史傳承的角度考量,還是從方便公眾出行的方面著想,都應該引導地名的理性回歸。生活中,我們在給自家孩子取名時,往往會精挑細選,那么大到一個地區(qū),對于地名的選擇更不能粗制濫造。
清理、整治“大、洋、怪、重”等不規(guī)范地名,要遵循地名命名和演化規(guī)律,堅持保護和糾偏相結合。比如,不允許有損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嚴重背離公序良俗、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不規(guī)范地名存在;防止無序亂改地名,避免大量地名文化遺產無端消失,保留地名的文化元素和歷史內涵;方便公眾出行,對群眾已經習慣、可改可不改的地名不隨意更改;建立地名命名、更名、注銷和使用管理的制度和程序,從源頭上遏制新的不規(guī)范地名產生,切實保護好地名文化。
(責任編輯: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