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轉還是左轉,這是一個問題。歐洲多國政壇正在上演一場方向之爭的多幕劇。
在意大利,如何改革傳統(tǒng)政治框架的問題轉換成了是留在歐盟還是退出的重大抉擇;在奧地利,右翼政黨的感召力正在上升至戰(zhàn)后的頂點;在法國,扭動方向盤右轉的力量似乎在不斷加碼……
中產(chǎn)階層收入停滯不前,難民潮和恐怖襲擊交替沖擊,政治變成對日益縮小的蛋糕的瓜分與爭奪,左右派之分引發(fā)傳統(tǒng)精英和憤怒民眾之間的尖銳對立,決策無力與執(zhí)政疲軟致使政府困頓無奈,而民粹主義正在將反移民、反全球化、反歐洲一體化的多種力量聚合在一起。
“歐盟就像是一艘行將沉沒的航船”,法國《回聲報》的評論說的是英國人的悲觀看法,卻被一些歐洲媒體解讀為歐洲情緒的真實寫照。這有些危言聳聽,但它卻點到了歐洲的痛點。普遍的悲觀情緒或將成為自我應驗的預言?優(yōu)柔寡斷的決策者和憤怒的公眾都可能認為威脅大于機遇,并開始逃避現(xiàn)實的世界。
歐洲需要“正骨療法”。從這個角度看,意大利的公投更具現(xiàn)實意義。此次公投就是為了確定對現(xiàn)有政治體制進行重大調整。
二戰(zhàn)之后,意大利換過65屆政府,這種走馬燈式的政府根本沒有決策力和執(zhí)行力,精英政治家們痛感必須調整政治體制“骨架”,以削弱議會作用,讓政府能坐得更穩(wěn),而不必總是一上臺就要等候議會“問斬”。但是,麻煩在于,這樣的改革要在保守主義思潮全面上升之時推進,它自然而然地就變成了一場民粹與精英之間的大博弈,成了一場變相的“脫歐公投”,具有了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影響作用。
無論是在英國脫歐的辯論中,還是在一些國家的大選中,對全球化的恐懼正愈演愈烈,而全球化往往又會被涂抹上深厚的中國色彩。中國正在成為歐洲政治中一個無法擺脫的影響因子。
其中一個重要表現(xiàn)就是,中國的崛起改變了全球產(chǎn)業(yè)鏈,導致了就業(yè)結構的變化,給這些國家的選民帶來了深刻的政治影響。甚至有歐洲學者通過調查證明,那些就業(yè)受從中國進口商品沖擊較多的地方,往往會有更多的民族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政黨獲選。
當歐洲人把中國這樣的新興經(jīng)濟體塑造成為全球化的唯一贏家,樹成“靶子”來打,他們同時傷害的也必定是自己的競爭精神和拼搏活力。歐洲的保守是面對全球化的一種退縮和自我保護。全球化沒有絕對而永遠的贏家,只有不斷進取者才能有更多的獲取。目光縮回“一畝三分田”的自留地,就必定會減弱曾經(jīng)驅使歐洲走向世界的動力。在今天這個已經(jīng)全球化了的世界,一個追求自我保護的歐洲絕不會是一個更加安全、穩(wěn)定的歐洲,而一個回歸保守的歐洲必然會更加危險。對歐洲如此,對世界同樣如此。
全球化的大趨勢不會因歐洲民粹主義的泛起中斷,盡管其步伐可能會受拖累。倒退不符合歐洲的利益,歐洲的問題需要歐洲人以進取的精神去解決。歐洲過去是全球化的重要動力,現(xiàn)在仍然是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引擎之一。中國不愿看到一個解體、衰敗的歐洲,更希望能與一個堅持開放與理性的歐洲攜手共進。
(責任編輯: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