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針線,總是系著對子女的千千結。孩提時代的我們都會背誦這句古詩:“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比惶K州的老人卻真的用自己平時收集的白發(fā),前后花去了四十多天的時間,一針一針繡成“白發(fā)家書”,盼兒回家過年。
三位老人的子女們長期在外工作,已有好幾個春節(jié)沒有回家。一位老人站在自己的刺繡邊上,笑容溫暖,但刺繡內容卻讓人鼻子一酸:“每次打完電話,你媽總是舍不得先掛!
兒行千里母擔憂。在這個天涯變咫尺的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地球變成了一個“村子”,即時通訊也讓人與人之間變得更“近”,但對父母來說,子女就是他們心頭最貼心的“小棉襖”,不貼放在身邊就難言溫暖,哪怕再發(fā)達的技術、再便捷的交通都彌合不了“想見卻說不出口”的距離。對子女來說,也許掛完電話,轉身還有更要緊的工作、更豐富多彩的生活,但這一通電話,很可能是父母一天中最開心的時分。這份牽掛眷戀,不為人父母的我們很難深切理解。
這也許是現(xiàn)代社會的無奈吧;虺鲇谏畹膲毫,或出于發(fā)展的選擇,很多子女平日不能在家陪伴父母,一句孝道與否,根本無力涵蓋這具體而微的復雜因果。從父母殷殷呼喚回家過年的幾位子女,到那些能夠感同身受的天下子女,又何嘗不想閑來陪父母喝茶散步,在父母生病時能從旁照料呢?只是腳步太匆忙的我們,不得不被時代一路推著向前,歇不下,更停不下奔跑的步伐了。
年終歲尾,思念更切。對中國人來說,“年”是一個全家團圓的節(jié)日。我們也許都有太多的現(xiàn)實羈絆,工作太忙、假期太短、距離太遠、搶不到票或出國旅行……孩子能有多少理由,父母就能有多少體諒。這份深沉的愛和生養(yǎng)之恩一樣難以回報,我們能做的,只有哪怕再多困難都去克服,哪怕山川江海都去翻越,只為回家陪父母好好過個年。畢竟,對日漸老去的父母來說,子女就是全世界。
今天的中國,正在步入老齡化社會,從發(fā)展“銀發(fā)經(jīng)濟”到完善養(yǎng)老保障,政府能做的、在做的已經(jīng)很多、還有很多,唯獨親情的撫慰不能代勞、不能代替。我們看到過去曾有養(yǎng)老院探視父母可以領獎金的局部努力,卻不知道這樣“強扭的瓜”到底是甜蜜還是苦澀。我們也寄希望于地區(qū)間早日實現(xiàn)均衡發(fā)展,人們不再需要背井離鄉(xiāng)向著幾座大城市集聚,留下父母“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須知時間不等人,父母無法一直守候在原地,癡癡地等。
央視拍過一則《回家過年》的公益廣告:“這一生,我們都走在回家的路上!弊叱龆噙h,都走不出父母深深關切的視線。無論是離家求學還是已經(jīng)安家立業(yè),無論是收入微薄還是忙著賺錢到飛起,無論是相隔千山萬水還是只有一腳油門、一碗湯的距離,今天,我們都抽出1分鐘的時間,告訴父母他們期盼已久的幾個字——回家過年,可好?
。ǘ挪 《浙江日報》)
(責任編輯: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