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保證精英體育調動資源、培養(yǎng)人才的賽事杠桿作用,又確保群眾性比賽高水準舉辦、高品質感召的價值引領作用,是一件需要智慧與擔當?shù)氖?/p>
全運會,離普通人越來越近了。這是8月27日在天津開幕的第十三屆全運會帶給人們的切實感受。
本屆全運會開幕式文藝演出共有6650名參演人員,99%是普通市民與大學生,專業(yè)演員僅有幾十人,以這樣的演職人員隊伍呈現(xiàn)一場精彩的演出,人們感覺既親切又貼心。而在此前進行的全運會群眾性項目比賽中,直接參加海選和各種選拔的運動員已經超過千萬人,進入全運會決賽的有7712人,體育愛好者以這樣的規(guī)模與聲勢走到全運會舞臺中央,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
向體育愛好者敞開參賽大門,增設19個群眾性比賽項目,這是新一屆全運會最引人關注之處。打破壁壘,開門迎客,就是要體現(xiàn)以人民為中心的辦賽要求,就是要滿足體育愛好者在全國最高水平綜合性賽會上一展風采的參賽需求。而這一創(chuàng)新舉措直接改變了全運會只為精英體育服務的固有印象,全運會從此接了地氣、添了活力。
實際上,在全運會上增設群眾性比賽項目,起步之初并非都是掌聲與喝彩。畢竟,過去20年內,全運會與“奧運爭光計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lián),任何對這種關聯(lián)產生影響的舉動,都不可避免地招來質疑與反彈。在這樣的背景下,做到既保證精英體育調動資源、培養(yǎng)人才的賽事杠桿作用,又確保群眾性比賽高水準舉辦、高品質感召的價值引領作用,也就成了一件需要智慧與擔當?shù)氖隆?/p>
歷經58年發(fā)展,全運會從來沒有一成不變的辦賽模本,與時俱進是其真實寫照。面對近年來全運會上屢禁不止的各種問題,面對人們對全運亂象的種種議論,全運會改革其實早已提上日程。但怎樣改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全運會的平臺聚合作用,怎樣改才能推動體育事業(yè)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相關的理論探討并未成型,體育界內部也沒有完全形成共識。這一切在本屆全運會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增設群眾性比賽項目、邀請華僑華人參賽、鼓勵跨單位組隊、實施軍地共同培養(yǎng)運動員等8項改革舉措,其力度之大、決心之大,確非以往所能比擬。而改革的著眼點就聚焦于打造開放包容的賽事平臺、探索多出人才的有效路徑,實現(xiàn)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有機結合、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全運會開門辦賽,既是對群眾參賽需求的積極回應,更是在新時期獲取群眾支持的恰當方式。如果說,向群眾敞開參賽大門只需要下決心就能做到,那么,引領更多人走向奧運賽場則是相對難以完成卻又必須完成的任務。畢竟,大型運動會從來要靠成績說話,即便是群眾性比賽項目,要玩得高興也要玩出水平才叫本事。對于專業(yè)選手來說,不認為群眾性比賽搶了自家風頭是胸懷,以自身優(yōu)異賽場表現(xiàn)為賽事做貢獻則是本分。至于相關改革與創(chuàng)新舉措,既要適時監(jiān)測具體成效,也要擇機做好調整和推廣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我國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他強調,“加快建設體育強國,就要把握體育強國夢與中國夢息息相關的定位,把體育事業(yè)融入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大格局中去謀劃,深化體育改革,更新體育理念,推動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yè)協(xié)調發(fā)展”。由此而言,圍繞體育強國夢的實現(xiàn),全運會改革是前景光明的好事,也是攻堅拔寨的難事。長遠看,這種改革勢在必行,不自滿、不畏難,大膽探索、有序推進,相信全運會的明天會更好、中國體育的明天會更好。
(責任編輯: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