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商洛市丹鳳縣留守女孩何晶晶自幼父母離異,母親在外打零工。她不僅要幫外公外婆做家務、種藥材,還要陪外婆踏雪賣雞補貼家用,但每次考試都是前五。上個月,晶晶剪去心愛的長辮子賣了300元,想為外婆換一部手機,這樣不用等到過年,在手機里就能見到媽媽。(2月7日澎湃新聞)
在美國作家歐·亨利的短篇小說《麥琪的禮物》中,女主人公德拉有一頭瀑布般的秀發(fā);為了能在圣誕節(jié)送給丈夫一件禮物,德拉賣掉了自己的長發(fā)。盡管生活捉襟見肘,社會底層的老百姓依然保留了對純真情感的向往和追求;與之類似,“賣掉長發(fā)換手機”見證了一位留守兒童的愛與痛。
對于留守兒童而言,春節(jié)是一年之中難得與父母團聚的日子;隔代寄養(yǎng)的他們,雖然得到了祖輩的愛與關心,爸爸媽媽卻長時間、經(jīng)常性的角色缺席。父母的“失陪”,不可避免地會帶來一些“后遺癥”,集中表現(xiàn)在學習狀況令人擔憂、心理健康難以保障、道德教育問題突出、個性發(fā)展深受束縛、親子關系淡漠疏遠等。
幸運的是,留守女孩何晶晶努力成為了更好的自己;她篤信“知識改變命運”,渴望通過讀書走出山村;在很多城里孩子還在撒嬌賣萌的年齡,她已經(jīng)學會了照顧好自己、懂得擔當與體諒。過年短短幾天時間的團聚,顯然滿足不了她的精神訴求與情感需要,“賣掉長發(fā)換手機”成為何晶晶一種“自我救贖”。
一項調查顯示,15.1%的留守兒童一年沒有見過父母,4.3%的孩子甚至和父母已有一年沒有聯(lián)系,69.2%的留守兒童不知道父母在外所從事的工作。在外打零工的母親收入微薄,努力壓縮生活開支便成為一種無奈的“生存理性”。在通訊越來越便利的今天,一些留守兒童和父母的電話聯(lián)系由于心疼費用草草收場。親子互動的匱乏,讓何晶晶產(chǎn)生了“賣掉長發(fā)換手機”的想法;有了智能手機的視頻通話功能,母女倆能夠更好地被“看見”和“聽見”。
現(xiàn)代化進程的滾滾車輪,在帶給我們巨大福利的同時,它卷起的灰塵也遮掩了一些弱勢者的身影,它隆隆的聲響也覆蓋了一些弱勢者的嘆息。關愛留守兒童,不能停留在物質生活和知識學習,卻忽略、漠視了他們的心靈狀況以及精神世界的發(fā)育和建設。作為留守兒童生存生態(tài)的一個縮影,“賣掉長發(fā)換手機”折射出留守兒童對親子互動強烈而迫切的渴求。
“人生實苦,但請你足夠相信”,希望何晶晶能夠像“大眼睛”安徽金寨農家女孩蘇明娟一樣,通過讀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讀懂“賣掉長發(fā)換手機”的愛與痛,給何晶晶們以足夠的制度護佑和人文關懷,點亮教育這盞希望之燈……一個溫暖的社會,看見了留守兒童的疼痛與困難,就不會坐視不管。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