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臺獨”政客對臺灣前途沒有理想,甚至對“臺獨”也未必認真,但他們借“反中潮流”掌握大權(quán)日積月累二十余年后,已有效地引領風潮,甚至作繭自縛地極度限縮臺灣對大陸政策的空間。其結(jié)果是,當下臺灣“朝野”沒人敢在兩岸關(guān)系上做長遠規(guī)劃,積極行動。面對臺灣整體喪失政治經(jīng)濟競爭力的客觀條件,而年輕世代又逃避競爭,如此社會精神狀態(tài)中,“臺獨”政客的出路就只剩下一條──表演摧毀。
民進黨及其同路人在選舉大獲全勝后,已預期在2016年全面接班,但面對大陸的成長與國際影響的兩翼齊飛、掃貪肅腐如火如荼,且臺灣百姓分赴大陸自求多福、兩岸聯(lián)姻不斷的多種形勢,迄今提不出執(zhí)政方向,對兩岸關(guān)系更沒有遠景。民進黨當然不容國民黨順著兩岸交流,卷土重來。國民黨則懾于“臺獨”聲勢浩大,已學會采用“反中語言”自保,民進黨難再揪住“統(tǒng)派”窮追猛打之。在此刻社會厭惡國民黨的“選后癥候群”中,“臺獨”決定擺出除惡務盡的“清算”姿態(tài)。
實踐中,民進黨臺南市長借口國民黨議長主持的市議會賄選,拒對議會負責;綠營臺北市長柯文哲則指控前任馬英九和郝龍斌的大型工程案與人事安排為放水,拒絕延續(xù);民進黨臺中市長更不遑多讓,要將前任重大政策一筆勾銷。另有一批圖謀在2016年勝選后分一杯羹的民進黨外圍媒體人,矢言要將馬英九卸任后繩之以法,替陳水扁報“一箭之仇”。一言以蔽之,他們共同訴諸的,是推翻既有制度、投資、政策,猶如摧毀是執(zhí)政的主要任務。
一些充滿無力感的臺灣年輕人,在這波“摧毀與算賬”風潮中,不自覺地起了負向作用,包括散播假消息,營造羞辱性氛圍。輿論的喧囂中,他們痛恨在兩岸交往中受益的商人與其支持的國民黨。在逃避競爭的怯懦中,年輕人面對未來深感空虛,不但對內(nèi)缺乏生涯遠景,對外其實也無法藉“臺獨”突圍。而令他們難堪的是,大陸似乎竟是他們超越困境的機會所在。所以,一起摧毀國民黨,切斷兩岸經(jīng)濟交流,懲罰臺商,成為他們確保不敗的小確幸。
可見,雖然新一屆地方首長甫一就任,虎虎生風,實則失去底氣,只有透過毀滅性動作,才能遮掩失去方向的窘迫。而這種毀滅性的動作,在精神上與“臺獨”要拆除所有涉及統(tǒng)派招牌的動機息息相關(guān)。
媒體、學術(shù)界、政界共同發(fā)動的這股對國民黨政治資產(chǎn)的“追剿”,其基礎就是“反中”,由于“臺獨”缺乏競爭力與方向感,更阻撓不了大陸的崛起,因此就以國民黨為“中國代理人”來對付。而今,國民黨拼命與大陸撇清,造成“反中”就只能間接表現(xiàn)成摧毀國民黨執(zhí)政時的政策。推翻前國民黨地方首長投資的公共建設,拒絕國民黨政府遵循的體制,而國民黨無計可施,就是“臺獨”僅剩的小確幸!(作者是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
(責任編輯:周姍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