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7日,河南大學內一場特殊的聘任儀式引發(fā)社會關注。退休3個月后,教師常萍被學校返聘為副教授,繼續(xù)為本科生授課。在此前32年的教學生涯中,常萍的職稱一直都只是講師,河南大學也從未為某一位教授單獨舉辦過聘任儀式。(2月15日《北京青年報》)
在位時是講師,退休了卻被河南大學返聘為副教授,同一所學校,同一個人,退休前和退休后卻判若兩人,這是一出人生幽默劇還是諷刺。课铱磧烧呒娑兄。相信眾多的讀者看了這樣的新聞后都會心生感慨,發(fā)出一聲長嘆:中國的大學評價機制到底怎么了?為什么這么優(yōu)秀的老師連副教授都評不上?
優(yōu)秀講師常萍被返聘為河南大副教授是眾望所歸,但從被返聘的經歷看多少有點偶然因素。比如說,她之所以被返聘,一方面是她退休之后網絡上的反響更加強烈,另一方面是河大副校長劉志軍從網上看到了大家對常萍老師的評價。所以,學校才做出這樣的決定。如果沒有網絡的熱傳,或者副校長劉志軍沒有從網絡上看到她的情況,她指定會成為一只沉默的羔羊。
不善張揚是她的個性,但憑對教學工作的貢獻也不應該讓她吃虧。明明是副教授的水平,卻只能委曲地躋身講師,這是職稱評價機制的嚴重不公。雖然說常萍視名利淡如水,但組織上也應該給她一個名至實歸的職稱。這既能體現社會公平,也是大學管理部門應該承擔的責任。兩拒《百家講壇》的邀請,民間一直稱她為“口碑教授”,這樣一個大名鼎鼎的人,為什么有關部門就發(fā)現不了?此事說明大學的考評機制還存在一些問題。
不出書、不寫論文、不申報職稱,常萍被稱為“三不”老師,看得出她是一個不按常規(guī)出牌的人,但不為并不代表她不能為。因為按教學實力她完全具備副教授的資格。她的“三不”是不想在這些事情上耗費過多的精力,從而把更多的心思花在教學上。教師以教學為己任,既然把本職工作完成的非常出色,就應該讓她享受應有的待遇。
教師常萍被學校返聘為副教授不能只靠網友和校領導的良心發(fā)現,更要在制度上進行糾偏。唯有建立科學的考評機制,使此類問題不再發(fā)生,才是教育管理部門要解決的當務之急,也是此事帶給人們的最大啟示。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