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源在于科研行政化。有必要借鑒發(fā)達國家的經驗,建立學術同行評價機制,對科研人員實行年薪制,以及推進高校和科研機構包括財務信息在內的信息全公開。
據報道,當前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研發(fā)經費投入國家,但科研經費管理卻陷入收緊還是松綁的“惡性博弈”怪圈;ú粍、趕緊花、胡亂花現象較突出。“花不動”是因為預算、報銷繁瑣而勞心;“趕緊花”則是按科研管理規(guī)定,“花不完不能結項,甚至還要倒扣工資”;“胡亂花”,則指科研人員采取各種手段折騰科研經費,出現大量“跑冒滴漏”。
怎樣走出這一怪圈,是目前我國科研管理體制改革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最近,我國已出臺政策,準備給科研人員更大的科研經費支配權,但輿論也隨之質疑,在目前嚴格的科研經費管理規(guī)定下,都有科研經費的跑冒滴漏,一旦給科研人員更大的經費支配權,會不會滋生更多科研亂象?科技部就于近日通報了6家單位違反科研經費管理規(guī)定,所涉問題有:以虛假票據列支費用、勞務費發(fā)放不規(guī)范、超范圍開支經費等。如此一幕,如何讓公眾對科研人員的經費支配放心?
在我看來,我國科研經費管理之所以出現“惡性博弈”怪圈,根源在于科研行政化。因此,加強行政監(jiān)管只會加劇怪圈,必須推進科研去行政化,在科研立項、經費管理、科研成果評價中引入同行評價機制,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和現代科研院所制度。
我國目前的科研管理,采取由科研立項機構進行前置審批、預算把關、督促檢查的方式,而科研立項機構又有較強的行政色彩,導致科研活動出現“重立項、輕研究”的問題,加之大學和科研機構對科研人員的薪酬,實行基本工資+津貼+獎金的制度,其中津貼和獎金要自己掙出來,于是,在嚴格的預算規(guī)定下,科研人員得想方設法折騰經費來維持生存,甚至有人還把申請科研經費作為“致富”的手段。這種管理模式不改變,給科研人員更大的經費支配自主權、提高科研“人頭費”比例,確實可能出現公眾擔心的那些問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發(fā)達國家科研人員有較大的科研經費支配權,科研經費的“人頭費”比重也很高,卻沒有出現嚴重的科研經費被貪污、挪用、擠占丑聞。原因就在于,他們在科研項目立項時,實行學術同行評價,關注研究者本身的學術能力;在使用科研經費時,科研人員可用科研經費聘請訪問學者,以及支付研究生、博士生的費用,但卻不能從科研經費“提成”作為自己的額外收入;另外,對于科研項目的經費開支,要求必須公開所有支出細目,接受師生和社會公眾的監(jiān)督。我國在推進科研管理體制改革時,有必要借鑒發(fā)達國家的經驗,建立學術同行評價機制,對科研人員實行年薪制,以及推進高校和科研機構包括財務信息在內的信息全公開。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