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前,江蘇句容農民江志根12歲的獨子江偉華為救人溺亡,永遠掉進了水坑里。然而,圍繞這個見義勇為的孩子要不要為他頒發(fā)一紙榮譽證書,當?shù)卣块T卻掉進了“不提倡未成年人見義勇為”的文本紙堆里,堅持拒絕頒發(fā)見義勇為榮譽證書。為此,江志根在奔跑了遠遠超過兒子年齡的漫長歲月后,將句容市政府告上了法庭。
當?shù)鼐転榻瓊トA頒發(fā)榮譽證書,是基于2011年由江蘇省、鎮(zhèn)江市、句容市三級見義勇為基金會形成的一份會議紀要。這份紀要認定,江偉華當時屬于未成年人,參照全省乃至全國對見義勇為行為表彰獎勵的實踐,均不提倡未成年人見義勇為。因此對江偉華的見義勇為行為僅獎勵撫恤,不另發(fā)榮譽證書。另外,認為見義勇為要事跡突出,但“江偉華的事跡并不突出”。
官方這份紀要充滿矛盾。一方面承認江偉華的行為屬于見義勇為,另一方面又以這個年齡的見義勇為“不提倡”為由,將一個既成事實的見義勇為生命置于榮譽認定的門外,這種抱著規(guī)定的字面不愿撒手的領悟方式,其實是官場典型的教條思維,是對幼小的江偉華以及其親人的極不尊重。
“不提倡未成年人見義勇為”,本意上是對孩子保護與關愛的人性化訴求,屬于未然之際的善意要求。然而當江偉華的見義勇為已經既成事實,社會需要反思的是我們的成人社會,未能把這樣的理念傳導到每個未成年孩子,應該為之感到更加地痛心,應該給這條生命的付出報以更多的善意與人性的安撫。這才是政府職能部門處理類似個案、領悟這個要求的基本態(tài)度。然而江蘇相關部門,錯將一紙榮譽證書的安撫,當成大張旗鼓的樹典型,把社會傳導“不提倡未成年人見義勇為”理念的責任缺失,記到了這條無辜孩子生命的賬上,記到了這個痛失獨子的家庭身上。雖然承認孩子的見義勇為,甚至為孩子的家庭發(fā)放了撫恤金,但死活不肯將一本榮譽證書頒給這個逝去的生命和家庭,這種舍大義、守文本的教條思維,實際上是官僚主義作風的又一種表現(xiàn)方式。它帶給社會和這個家庭的冷漠感,遠遠超過了原本存在的“良好愿望”。
孩子已經去世這么多年,親人想要的并不是證書,而是官方對于這個孩子生命付出的一份認可,是心理上的一份安慰。對于既成事實的這條生命的去世,你給一萬個證書,他也不可能喚得回來了。但是,它能喚回世人對于遇到危險的每一條生命的尊重。這應該是孩子的父親這么多年不愿放棄的原因。
既然官方拿“事跡并不突出”作為不頒榮譽證明的補充理由,那么,如果江偉華的“事跡”足夠突出,這個證書也不是絕對頒不得的。人們好奇的是,江偉華生命獻出去了的事跡如果還不突出,那么,是不是因為這孩子丟掉性命的時候沒能喊幾句高大上的口號?抑或是媒體對這個事跡并沒有轟轟烈烈的大篇幅報道?若此,生命已經不突出了,突出的應該是官方想要的英雄主題和所謂感天動地的影響力?
既成事實的見義勇為,遭遇職能機構在一紙榮譽證書上的苛刻,等同于否認了這個孩子生命付出的基本價值。旁觀者不會因為政府給這孩子頒了一本證書就讓未成年孩子都這么去學,江偉華的父母也不會因為有了這本證書就向政府伸手多要些實惠。但整個社會,都會因為這本證書,感受到官方對于平民善義的看重,感受到官方機構更多人性的光輝。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