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媒體報道了云南省內(nèi)部分高校助學金申請會淪為“比慘大會”、學生很無奈的新聞。隨即,云南省教育廳就在官網(wǎng)上發(fā)布了《關(guān)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不得要求申請認定學生在公開場合陳述申請理由。(11月16日《春城晚報》)
貧困不是罪過,救助本屬公義。一則,對貧困生的道德關(guān)懷,是經(jīng)濟救助的底線責任。不是說你發(fā)了幾張鈔票,就有了要求其“展覽私隱”的特權(quán)。貧困境遇領(lǐng)域消費主義之惡,是對貧困生赤裸裸的傷害。二則,高校扶貧工作多來自財政支持,少數(shù)來自社會捐助。無論是公共責任或慈善本真,都不能以野蠻的“比慘”方式,要求貧困生PK以獲得資格。從這個意義上說,作為高校的監(jiān)管部門或出資的捐款方,有追究相關(guān)高校認定貧困生資格程序正義的責任。
自己的學生,究竟貧困到什么狀況,不知情、不了解,最后竟然要以“比慘”的陳述方式來認定,那么,師生之間、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又隔閡到了什么地步?在這樣的學校里,班主任或輔導員不認識自己的學生、教授或?qū)煵磺宄嗉壍膶W情,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按理說,貧困不貧困,校方最知情。遺憾的是,校方卻懶政式地選擇了最表面、最浮夸的形式。穿了雙耐克鞋,貧困資格沒了;表演了回貧困生,導師為你“轉(zhuǎn)身”。這種滑稽而荒唐的決策流程,竟在21世紀的中國高校成為流弊,凡此種種,所揭示的,大概是整個高校行政化的詭譎生態(tài)。
一言蔽之,貧困生認定成了“比慘大會”,是官僚化、泛娛樂化的高校行政機制的一個噴嚏而已。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