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下,我國要構建世界一流的經濟學,必須堅持以中國為主題,結合國情走自己的路、說自己的話、做好自己的文章。
中國自古就有深厚豐富的經濟思想,許多后來影響廣泛的經濟思想都能在中國找到淵源。比如,《大學》共十章,其中論及理財之處很多,故而有“大學十章半理財”之說。其中講“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边@與后來亞當·斯密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國富論》)里論述資本用途時說的“用以維持非生產性人手的部分愈小,用以維持生產性人手的部分必愈大,從而次年生產物亦必愈多”是近似的。又如,上世紀30年代日本經濟學者瀧本誠一在《歐洲經濟學史》一書中指出,重農學派和近代經濟學的思想根源出自中國,而非發(fā)祥于法國和蘇格蘭。亞當·斯密在《國富論》里說:“中國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國家”?梢姡糯袊母挥信c當時先進的經濟思想密切相關。
然而,我們目前的經濟學建設卻比較滯后,與我們開創(chuàng)性的經濟實踐和成就不相稱。原因何在?主要在于一些學者陷入了西方主流經濟學的思維框架,沒有完全做到獨立思考、弄清問題實質、作出切中肯綮的理論分析,沒有說出自己的話。
以金融學為例。當今世界金融領域的頭等大事就是治療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后遺癥,盡快推動全球經濟復蘇。金融危機的爆發(fā)源于金融業(yè)利欲熏心,熱衷于金融衍生產品的開發(fā)與炒作,以致信用支付的鏈條越拉越長越脆弱,杠桿率升高,最終全線斷裂崩盤,殃及全球經濟。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在2010年出版的《自由落體:美國、自由市場和世界經濟的沉沒》一書中指出,金融危機的深層原因是金融制度尤其是銀行體系背離核心功能(為生產者與消費者融資貸款)走得太遠。現在美國有識之士開始認識到這一點。20世紀70年代以前,金融機構以吸納儲蓄并將其貸給生產企業(yè)為主業(yè),銀行、對沖基金、保險公司、交易所等金融機構都為實業(yè)服務,由此創(chuàng)造了新的就業(yè)機會,促進了經濟增長和財富增加?稍谶@以后的幾十年里,金融機構偏離了“正業(yè)”,產生了“經濟金融化”的痼疾。密歇根大學教授杰拉德·戴維斯把過去金融圍繞實體經濟運轉演變?yōu)榻裉鞂嶓w經濟圍繞金融運轉的現象稱為產生危機的“哥白尼革命”,用以生動展現這一演變帶給整個經濟發(fā)展的顛覆性影響。
“經濟金融化”成為產生金融危機的直接原因。當貨幣擁有了在市場上購買一切的魔力,它就成為財富的象征,使那些重利輕義者陷入貨幣拜物教泥潭。無限追求貨幣財富自古以來都會給社會帶來災難。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其危害更大,會迅速蔓延成為全球性的危機。為此,必須重視對金融業(yè)的治理與監(jiān)管。然而,很多國家把政策重點放在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上,這是因為沒有擺脫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宏觀政策框架。獨立思考不難發(fā)現,在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效率遞減的情況下,應把貨幣政策重點由量化轉移到“質化”上,即合理配置貨幣的使用功能,讓金融業(yè)回歸借貸主業(yè),直接為實體經濟服務,而不是瘋狂地搞以錢生錢的虛擬游戲,制造更多更大的泡沫。只有讓金融業(yè)回到服務實體經濟的軌道上,才能既擴大有效供給又擴大有效需求,進而促進就業(yè)、繁榮經濟。中國金融學研究者應抓住如何讓金融業(yè)回到服務實體經濟軌道這個問題另辟研究蹊徑,深化研究,說出自己的話。
。ㄗ髡邽閺B門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教育部社科委經濟學部召集人)
(責任編輯: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