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喬瑞慶認為,從5月份數(shù)據看,CPI和PPI都改變了今年2月份之前的上漲勢頭,通脹壓力已經大大減少。無論從貨幣政策,還是從整體來看,所謂中國經濟會出現(xiàn)“滯脹”純屬個別人的臆想。
國家統(tǒng)計局日前發(fā)布的2017年5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shù)(CPI)和工業(yè)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shù)(PPI)數(shù)據顯示,CPI環(huán)比下降0.1%,同比上漲1.5%;PPI環(huán)比下降0.3%,同比上漲5.5%。
從數(shù)據看,5月份的CPI同比雖然繼續(xù)上揚,但僅比4月份的1.2%增加了0.3個百分點,同時環(huán)比下降了0.1%,顯示出上漲勢頭弱化的跡象。再看PPI,環(huán)比降幅雖有所收窄,但下降趨勢沒變,而同比增幅仍然繼續(xù)回落。無論是CPI還是PPI都改變了今年2月份之前的上漲勢頭,通脹壓力已經大大減少。
5月份的CPI和PPI數(shù)據之所以有如此表現(xiàn),主要基于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受季節(jié)影響,蔬菜、瓜果、肉蛋等生活必需消費品供應充足。食品類價格下降導致CPI漲幅不大。二是穩(wěn)健中性貨幣政策的影響。所謂“中性”,實質上是流動性的投放基于經濟內生需求,而非基于刺激需求。這就意味著流動性收縮從可能變成了必然。隨著流動性的收縮,價格漲幅也會逐漸變小。
今年2月份之前,CPI同比增長連續(xù)4個月大于2%,PPI同比也一路飆升,通脹壓力一時大增。這是2014年底到2016年初一年多的時間里貨幣政策略微偏向寬松的必然結果。彼時,由于通脹壓力大和經濟增速下行壓力大,有人據此認為中國經濟會出現(xiàn)“滯脹”。
這種說法有混淆視聽的嫌疑。要知道,央行從2016年初就開始發(fā)出“流動性陷阱”已經出現(xiàn)的警告。這意味著,最晚在2016年初,央行已經意識到貨幣政策不能再偏向寬松,流動性收縮只是時間問題。從2016年第二季度起,央行的貨幣投放表現(xiàn)得積極穩(wěn)健。央行不會讓“通脹”真的出現(xiàn)。至于“經濟停滯”則更不會出現(xiàn)。從整體上看,中國經濟依然屬于追趕型經濟體,其經濟增長的內在潛力、動力和外在拉力都存在,并且大規(guī)模的基建投入為經濟增長提供了堅實支撐。無論從哪個方面看,所謂中國經濟會出現(xiàn)“滯脹”純屬個別人的臆想。
事實也確實如此?纯今年3月份到5月份的CPI和PPI數(shù)據,尤其是5月份的數(shù)據,不僅延續(xù)了3月和4月的走勢,而且預示著6月還將保持這個趨勢。今年一季度GDP的增長率是6.9%,相對于不超過2%的CPI,已經算是“高增長、低通脹”,哪里還看得到“通脹”的影子?也就更談不上“滯脹”了!(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喬瑞慶)
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chuàng)評論、理論文章可發(fā)至cepl#ce.cn(#改為@)。詳見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對穆迪的選擇性評級,中國人要有自己的判斷
銀行房貸收緊不會影響“穩(wěn)增長”和“去庫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