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機動車停車條例》實施滿月,其中最打眼的概念——“共享停車”的推進有些慘淡。不只機關(guān)大院不好進,就連把車停到居民社區(qū)也并不容易。據(jù)媒體報道,有的社區(qū)主路旁“共享車位”的字跡已模糊不清,大量空置車位已加裝了地鎖,甚至連“共享停車”的條幅都撤了。
通過錯時共享,盤活閑置資源,“共享停車”的概念在理論上的確很科學。眼下,“開車十分鐘,停車半小時”已成為有車一族的痛點,“車多位少”的供需失衡甚是嚴峻,本市居住車位缺口高達129萬個。而另一方面,很多小區(qū)的停車位白天利用率偏低。倘若真能錯峰共享,無疑可解燃眉之急。但事實上,共享停車不是在真空中運行的,其中面臨著具體的現(xiàn)實情境,摻雜著復雜的利益糾葛。如果只盯著車與車位,這一理念便只能是鏡中之花。
共享停車在落地中頻頻遇阻,究竟何故?經(jīng)記者實地探訪,發(fā)現(xiàn)梗阻大抵如下:一是安全問題讓人心里沒底,絕大多數(shù)小區(qū)都是封閉管理,一旦允許社會車輛進入自然拉高風險指數(shù)。二來是共享人不按時取車也令業(yè)主頭疼,三番五次的違約自然容易澆滅共享熱情。而即便雙方在時間上有序銜接,費用分攤等也是個問題。一位業(yè)主坦言:每月幾十塊的收益與增加的麻煩相比,實在沒啥吸引力。總而言之,目前的條例尚未與具體情境完全對接,共享停車也就難免落入“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的尷尬。
看上去很美的共享停車,再次證明城市治理得像繡花一樣精細。城市治理的具體問題五花八門,而人們的利益訴求、現(xiàn)實考量已愈發(fā)多元,如果不把治理單元切小切細,不針對具體情境對癥下藥,不拿出更加靈活的解決辦法,很多方案必然只是空中樓閣。以此反觀共享停車,雖然目前存在種種困難,但細想起來也并非無解。比如,大家普遍顧慮的安全問題,依托新技術(shù),可以升級APP實名認證、加強信息維護力度,或者干脆在開放式小區(qū)推廣;針對超時取車,收繳“滯納金”、建立黑名單制度也未嘗不可。至于收益吸引力不足,也可參考市價適當上浮。不管怎么說,辦法總比困難多,不能因為當下的困境就讓共享停車的探索匆匆結(jié)束。
共享停車,最終還要在“共”字上做文章。共享停車的初衷,是為了方便老百姓,提升空間功能,這是“做加法”的過程。相較于城市治理的“減法”,做加法是探索新路、并無現(xiàn)成答案,也必然會遇到層出不窮的狀況和問題。而破解之道,正是不斷分析具體問題、回應多元訴求,看看加法怎么做才能最大可能讓人們滿意、舒心,共商共治、群策群力,最大程度減少阻力,不斷磨合完善方案,共享停車方不會止步于“共想”。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