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湖北武漢市光谷第十一小學開展了“爸爸接送周”活動,倡議孩子的父親盡可能接送孩子上學,引發(fā)輿論關注。(3月27日《北京青年報》)
該校開展“爸爸接送周”活動,初衷是希望父親也能多融入孩子的教育中。用該校的一位老師的話說:“父母‘旗鼓相當’,會讓孩子更陽光、更自信和大方。”然而,對于這項活動,也有一些爭議之聲。這是因為,其存在三大不足:
其一,沒有考慮到大多數家庭家務分工現狀。男主外、女主內是中國家庭分工的一個傳統(tǒng),不管在大城市還是小城市,即便在農村,接送孩子的除了老人多是媽媽;開家長會時,絕大多數是媽媽參加;學校開展大型活動時,參與的家長多半是媽媽,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倒不是說老人和媽媽天生喜歡圍著孩子轉,而是大多數孩子的爸爸對孩子的關心照顧遠不如老人和媽媽那么周到細致,所以接送孩子、開家長會時大多見不到孩子爸爸的身影,但這并不意味著在孩子的教育中爸爸是不負責任的“甩手掌柜”。
其二,沒有考慮到全社會男女分工的現實差異。一般來說,孩子的爸爸在家里是一個家庭的頂梁柱,在單位里大多也是業(yè)務骨干,生活壓力、工作壓力一般都遠超孩子媽媽。許多家庭里,老人和媽媽一手負責孩子的衣食住行,這是做長輩的做媽媽的主動為孩子爸爸分擔壓力,這里沒有誰干多誰干少的相互埋怨,有的只是一種家庭成員密切配合的溫馨與和諧。媽媽有時間,媽媽接送,爸爸有時間,爸爸接送,老人有時間,老人接送。有時候即便爸爸“缺位”,老人和媽媽也不會有什么“焦慮”。
其三,沒有考慮到少數家庭的特殊情況。該校開展的這一活動限定一周,對于孩子爸爸在外地工作或剛好這段時間出差在外的家庭來說,確實有網友所說的“強人所難”之嫌。特別嚴重的是,這一活動對離異、單親家庭的孩子來說,可能會造成不小的傷害。畢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每天得到父母的呵護和關愛的,在“爸爸接送周”期間,看到別人的爸爸都來接送,那些爸爸沒時間來或根本沒爸爸的孩子,其心理陰影該有多大?
因此不難理解,“爸爸接送周”活動為什么在得到很多家長和網友贊許的同時,也受到部分家長和網友的質疑和批評了。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