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產經新聞報》報道,近年來國內出現多座“鬼城”,應該說,“鬼城”并非是我國所獨有,在各國快速城市化的進程中,由于種種原因,都曾經出現過城市的衰落、居民的遷移。
例如在美國,某些傳統(tǒng)工業(yè)城市的產業(yè)逐漸被替代,經濟活力和就業(yè)率都在下降,因此出現了產業(yè)與人口外移。如汽車支柱行業(yè)競爭力下降之后,底特律逐漸陷入破產困境;作為世界“鋼都”的匹茲堡,也已經變得日暮西山。綜合來看,美國式的“鬼城”,往往都是在后工業(yè)化時代的大變遷中形成的,直接誘因通常是地方政府的財政破產,呈現出被動性特點。
此外,還有另一類出現在大城市的“鬼城”現象,如在英國倫敦,一方面本地居民因不堪倫敦過高的房價物價,已展開了一場名為“逃離倫敦”的運動,另一方面,全球富人基于投資目的購買的大量豪宅,已經多年人去樓空,據報道,在作為倫敦典型豪宅區(qū)的主教大街上,三分之一的房子是空著的。
比較來看,國內的“鬼城”與國外有類似的因素,如房地產過度投資、地方政府債務擴張、產業(yè)的空心化等,但是更有許多截然不同的表現。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國內的“鬼城”體現出強烈的“人造”特征,而非在經濟社會演變中逐漸形成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國內的政府主導型特征更加強烈,而在“經營城市”的理念影響下,房地產和城市擴張成為政府政績“看得見,摸得著”的領域,并且與土地財政糾纏在一起。
當然,或許有些“鬼城”的提法有夸大之處,但值得反思的是,城市化不應“單兵作戰(zhàn)”,而是應如中央所提出的,同步實現“新型工業(yè)化、信息化、城鎮(zhèn)化、農業(yè)現代化”。其關鍵之處,在于必須實現“產城結合”,以就業(yè)吸引人群,以服務業(yè)來創(chuàng)造城市生活等,這樣才能使得城市具有生命力,否則只能是“有城無業(yè)”,最終淪為“鬼城”。
此外,我們近年來一直強調“人”的城市化,也有很多解讀,但毋庸置疑的,首先是城市發(fā)展不應驅使人離開,尤其是因為居住、生活成本的考慮。我們看到,除了缺乏就業(yè)、生活的支撐而難以吸引居民之外,也有很多“人造”新城過度依賴房地產炒作,泡沫嚴重,使得大量投機者進入,這使得城市的屬性開始改變,不再是為了普通居民提供居所而存在,而是為了給有錢人提供安全的高收益資產。因此,如果一個地方或城市發(fā)展,僅僅追求房地產價格持續(xù)上漲,則可能走到了城市化的“歪路”上。
總之,本質上看“人造鬼城”是一種嚴重的資源浪費和效率損失,當我們在普遍對城市“拔苗助長”時,或許需要體驗一下慢節(jié)奏,遠離沒有生命力和人氣的“新城”政績。(中國社科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