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變得越來越敏感”。這是不久前英國《金融時報》刊登的一篇英國學者文章表達出的觀點。文章稱,“在中國的國際地位加強、中國的利益已開始與其他國家(特別是美國)發(fā)生摩擦之際,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已升溫,并變得更加自信!彼裕瑢ψ约河X得“不爽”的事情會施加壓力,無獨有偶。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戴維·蘭普頓在近日發(fā)表的有關美中關系的演講時指出,中國過早地放棄了“韜光養(yǎng)晦”的外交政策,很多中國人可能會認為中國不需要再忍受羸弱時要忍受的一切。這是西方給中國貼上的又一個新政治標簽。
西方給我們貼標簽的做法可謂孜孜不倦。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中國責任論”等評說中國的論調(diào)此起彼伏。這些標簽都有一個共同的邏輯,即通過歪曲事實達成妖魔化或唱衰中國的目的!皣屹Y本主義”無疑曲解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質(zhì),“機會主義”標簽則將中國妖魔化為“毫無原則和貪婪”的騎墻派,十八大以來中國在南海等關涉國家主權(quán)和領土完整的問題上的鮮明立場更成了“中國抗衡美國”“中國威脅論”的升級版。一個個標簽,仿佛是一面面鏡子,在折射出中國發(fā)展過程中的西方立場同時,也具象地展示了中國道路探索一路前行的不同階段。
之所以不斷對中國作濃墨重彩地評頭論足,是因為在西方一些人的內(nèi)心深處,有著根深蒂固的中國情結(jié)。這與其說是一些人冷戰(zhàn)思維的殘存和遺留,倒不如說是他們未曾改變過的思維定勢。需要強調(diào)的是,鄧小平在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陷入低潮的背景下提出“韜光養(yǎng)晦”,不只具有策略性的意義,也并不意味著根本政治立場與態(tài)度的變化,更不意味著軟弱和無原則的妥協(xié)。認為中國過早放棄“韜光養(yǎng)晦”的觀點,實際上是對這一政策的誤讀。
在關涉民族根本利益和社會主義根本原則的問題上,無論強弱與否,中國的態(tài)度從未改變過。中國當下社會意識領域確實發(fā)生了一些值得高度關注的變化,這與中國改革探索正處于關鍵的歷史時期有關,各種政治思潮的相互激蕩就是一個證明。原因的分析比批判更為重要。與外部世界碰撞增多產(chǎn)生的心理反應,以及貧富差距拉大導致的焦慮心理,是我們在探討這些政治思潮時不可忽略的重要元素。在指認這些政治思潮并非主流,警惕過度放大和有意炒作的前提下,應看到中國在方向問題上確定性表達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顯然,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話語權(quán)的不斷提升,西方送來的各種標簽只會越來越多。我們歡迎外部觀察者嚴肅而認真的思考和分析,以及建立在理解和尊重基礎上的善意批評。但是,對于一些人只從西方價值觀和利益出發(fā)釋放的傲慢和偏見,我們會像蛛絲一樣輕輕抹去。他們可能并沒有意識到,中國正是在他們有色眼鏡下的喋喋不休中被一步步激送到世界的中心的。他們更不可能意識到的是,中國道路探索的意義特殊而深遠。中華民族作為歷史文化悠久的偉大民族,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她所肩負的是民族復興和社會主義復興的雙重使命。這也是那種因為缺乏思想的高度而淺薄地認為中國受益于現(xiàn)存世界秩序的人永遠無法理解的。
(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