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財政部發(fā)布一份關于中央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管理使用情況的通報,列舉五大典型案例,點名批評部分地方政府騙取、擠占、挪用專項資金,違規(guī)擴大開支范圍。
近年來,抗霾的“戰(zhàn)斗”一直在持續(xù),但效果始終不太明顯。在北方地區(qū),每年一入冬,灰蒙蒙的天氣都會如約而至,今年又是如此。恰在此時,曝出“治霾資金遭挪用”的消息,網上吐槽聲一片。
事情既然已經出了,首先要做的就是追問資金去向、追回資金,并立即啟動對涉事部門的問責程序,但挪用資金背后暴露的深層次問題卻更為讓人擔心。
現如今,“綠色發(fā)展理念”深入人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漸成社會共識。在此語境之下,各地各部門下大力氣防霾治霾本是分內之事。然而,將專門用來治霾的錢挪作他用,說明某些地方、某些部門完全沒把治霾工作當回事,反而將治霾資金當成了“補墻磚”,哪里缺錢就往哪里搬。
專項資金使用的監(jiān)管漏洞,也在“被挪用”中暴露無遺。專項資金的最大特點是?顚S谩为毢怂,但在很多地方,治霾專項資金怎么用卻成了“自己說了算”。監(jiān)督方式以“自查自糾”為主,各地財政部門對專項資金使用情況“開展年度績效自評”。監(jiān)管流于形式,等于放任自流。
要杜絕再有人打治霾專項資金的歪主意,一方面,要完善治霾專項資金的監(jiān)管,防止其變成個別部門隨意使喚的“私房錢”;另一方面,更要將“綠色發(fā)展”的理念真正落實到行動中,落實在地方政府和官員的考核機制里,要讓治霾成績關系到地方政府的“錢袋子”,關系到某些人的“官帽子”。別等到問責的板子打在身上,才后悔當初沒管住亂“吃”資金的“嘴”!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