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言寢不語”,這句流傳兩千多年的古訓,在中山一所學校得到了實踐。中山市紀中三鑫凱茵學校推出了“無聲食堂”,倡導就餐過程中,學生安靜文明用餐,以微笑、眼神以及統(tǒng)一的手勢語與老師溝通,從而達到集體安靜、有序就餐。校方表示,倡導“無聲食堂”,不是說絕對的不講話,如確需溝通,要盡量做到輕聲細語,不對周圍人造成干擾。(12月24日《南方都市報》)
應該說,學校的出發(fā)點確實不錯,目的正是在于通過“無聲食堂”的開設,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文明有序的習慣。而且,“無聲食堂”還形成了一種常態(tài),學生們夾菜添飯都需要用手勢,并沒有嘈雜的說話聲。不過,對于“無聲食堂”而言,并不只是具有優(yōu)點和長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和不足,值得校方進一步反思。
眾所周知,作為學生,他們正處于活潑好動的年齡段,同學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更是必不可少。在課堂上,學生們往往要遵守課堂秩序、認真聽講,同學之間不會進行隨意的溝通和交流。在下課時間,時間非常短促,學生們還要上廁所、做體操等等,也缺少溝通的時間保障。那么,對于學生們來說,午餐必然是最理想的溝通時刻。在這個階段,大家可以一邊吃飯,一邊暢談學習、生活,釋放學業(yè)中的壓力,豈不好哉?
其實,學生們就餐時的“無聲”,并不代表他們內(nèi)心中秉持認同理念。在學校中,學生遵守相應的規(guī)則,都是自上而下的強壓,學生們只會被動接受,而沒有任何發(fā)言權;蛟S,有的學生保持抵觸情緒,但在校方的強大意志面前,只能無奈屈從。在這種模式下,即便學生們在表面上養(yǎng)成了文明有序的習慣,但并不是“天然”的,而是摻雜了其他的強權支配因素。如此之下,對于學生們的健康成長和發(fā)展,不僅不可能產(chǎn)生理想效果,甚至最終背道而馳。
管理和培養(yǎng)學生,不止是在表面上做文章,而是應該注重細節(jié)處的完善和落實,真正讓教育理念得到學生們的認同。學生們具有天真活潑的本性,校方就應該在教育模式中,給予他們一定的自由空間,而不是完全束縛他們的自由。在課堂上,應該給予嚴格的監(jiān)督和管理,讓學生們都能學到知識,提高自身學習成績。而在午餐時間,本就是釋放壓力、舒緩身心的時間段,為何還要對他們要求如此苛刻呢?試想,學生們之間,師生之間都是面面相覷,缺乏相應的溝通交流,這種吃飯場合又該有多么別扭和冷漠呢?
作為校方,不妨立足于學生們的權益視角,多考慮他們的特性和需求,讓教育管理模式更加接地氣。假如,禁錮了學生們的本真,抹殺了學生們的天性,即便教育方式具有光鮮的外表,又有什么價值和意義呢?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