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欠債13年而未執(zhí)行法院生效判決,今年6月13日,遼寧省丹東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執(zhí)行決定,將該省長甸鎮(zhèn)政府列入失信被執(zhí)行人名單。這是法院系統(tǒng)針對各行各業(yè)“老賴”設計的“黑名單”,通常供金融機構等單位參考,政府被納入其中極為少見。(6月23日《中國青年報》)
“將政府列入失信黑名單”,又恰逢“政務誠信建設將成為今年全社會信用建設的重點”的治理語境,表面而言,確實也是一種進步。但深入剖析政府失信的肌理及病灶,這種進步依然不能讓人滿意。
顯然,政府失信與個人失信、企業(yè)失信截然不同,最為本質的區(qū)別在于,個人和企業(yè)失信會受到公權力的制約,其須為自己的失信付出必要的代價,真正感到痛。譬如《浙江日報》日前就報道稱,“杭州已有9萬多人因失信被禁止高消費——這是杭州市公共信用信息發(fā)布平臺上線后的最新統(tǒng)計結果。被禁止的高消費,包括限制出境和限制購買不動產(chǎn)、乘坐飛機、乘坐高等級列車和席次、旅游度假、入住星級以上賓館!
而政府失信,首先必須明確,為民服務的政府本該是社會信用體系的維護者、構建者,本不該失信。也正因此,政府一旦失信,往往是社會普遍失信的重要因素,對社會信用秩序的混亂會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負面影響極大。而按照盧梭社會契約論的觀點,政府與人民之間是一種契約關系,當政府失信時其實是對契約的違背,公權力不再為民服務,而是被用來牟取私利、與民爭利。
對于政府失信,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譚秋桂表示,“如果超過一定時間不執(zhí)行,可以追究上級政府的責任;政府應當把要履行的判決納入政府預算;可以追究被執(zhí)行機關主要負責人的責任,限制相關領導在任期間的消費,例如不能坐飛機、高鐵等!
理論上是可以這樣操作的,但“欠債13年而未執(zhí)行法院生效判決”的事實告訴我們,當身具權力優(yōu)勢、可以利用各種公共資源的政府,已經(jīng)突破制度的枷鎖出來為惡時,如果不能修復具有針對性和療效性的常規(guī)性的制度,對其形成強有力的外在約束,“將政府列入失信黑名單”等方法,難免是治標不治本。
也就是說,將政府列入失信黑名單之后,除了在此個案上糾正當?shù)卣氖判袨椋螽數(shù)卣M快返還拖欠債務或找到一個最優(yōu)解,盡量消除不良影響。更關鍵的,是在信息公開、責任追究、危害補救、信用恢復等基礎上,形成一個完善的政府失信懲罰機制,從根源上防止政府失信。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