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作為實現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的第一資源的認識已經在全社會形成共識,從去年開始的人才吸引競爭就是最好的說明。
本輪人才競爭所揭示的意義
筆者認為,此次人才競爭產生兩個影響:首先,長期阻礙市場流通的、看似無解的、僵化停滯的戶籍制度,開始出現全局性的松動,這對于未來體制改革的深化具有長久的示范作用;其次,此次改革如一面鏡子照出哪些區(qū)域處于進步階段,哪些區(qū)域又處于弱勢階段。這個趨勢一旦被更多的證據證實,那么,區(qū)域間的馬太效應可能越發(fā)嚴重。
歷史一再告誡人們:最初的改革都是低成本的,越往后改革的成本越高。比如,那些經濟狀況居中的區(qū)域敏銳地意識到,通過降低制度成本可以有效地吸引大量人才。而且這種做法,也為當地做出了最漂亮的改革宣傳。
拋開區(qū)域間各自的具體心態(tài)不談,僅從宏觀效果上看,本輪人才競爭造成的一種明顯結果就是人才的分流效應。人才開始出現向二線節(jié)點城市匯聚的四面開花現象。這再次證明形勢比人強的規(guī)律。道理很簡單,一個確定時期內,人才總量是有限的。
人才政策歷來是政府管理職能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因此,人才政策在整個政策鏈條中的位置屬于典型的供給側政策,在這種情況下,增加“上游”政策供給意味著加強市場在“下游”激活商業(yè)化過程的活力,從而有利于形成“環(huán)形鏈接”;诖耍糯笮盘栒吲c增加專項基金,這兩項政策直接決定人才引進的規(guī)模與類型。
人才要有效發(fā)揮作用是需要一個合理的知識層級結構的,即高、中、低端人才的結構合理,這樣知識的傳遞、擴散、吸收與創(chuàng)新的實現才是可能的。
筆者認為,人才的引進與儲備基本上有兩種模型:海綿模型與蓄水池模型。海綿模型是基于市場的需求實現的人才吸納模式。這個模型能夠體現市場的變化,但是缺少前瞻性。由于真正的創(chuàng)新人才是無法計劃的,也是無法預測的,因此在人才政策制定的過程中要保持適度的人才冗余機制,為此,我們提出人才的蓄水池模型,為未來的發(fā)展儲備智力與知識資源。
在知識的專業(yè)化分工如此細密的當下,這種努力尤為重要。另外,由于對市場效率的追求以及編制的限制,導致當下的科技共同體每天幾乎都處于全負荷運轉狀態(tài),從知識生產角度來說,這種過度負荷狀態(tài)沒有給知識生產留出必要的培育時間,從而很難出現需要大量時間投入的高端知識產品,而適度的人才冗余原則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由于蓄水池的規(guī)模是嚴格受政策影響的,因此,一些城市在未來人才政策制定時可采取“海綿模型+蓄水池模型”的二合一模式。這種組合模型既尊重了市場的力量,也避免了市場失靈的可怕后果,從而最大限度上儲備人才。
人才政策需要市場檢驗
一項人才政策好不好,還需要市場來檢驗。基于已有的研究可以知道:好的政策一定會把政策目標的設定與人才的真實偏好相匹配,達到對政策受眾的激勵效果最大化,從而實現政策目標。
研究顯示:戶籍、住房、發(fā)展與承認,這四項偏好是直接影響人才流動與安穩(wěn)工作的錨點。戶籍與住房的需要可以通過放寬供給側的信號政策來解決;發(fā)展與承認可以通過供給側的專項基金的設置來解決。當政策的供給側與需求側保持良好平衡的時候,人才隊伍建設良性循環(huán)的局面才會出現: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績效高。
流動性的實質是知識的流動,即從高知識勢能點向低知識勢能點的轉移,從而提升與填補本地所缺的過程,任何人為設限的做法都是不明智的。作為知識載體的人才必須能以最小的阻力越過各種制度柵欄,這樣人才才能為當地作出貢獻,否則,就會流向其他制度成本比較低的地方。因此,適度放寬人才引進的門檻,有利于形成人才的集聚效應。在專業(yè)化分工如此細化的今天,人才集聚也就是多樣化知識的集聚,從而增加了所在地的知識密度,這就既降低了當地獲取知識的成本,又有利于知識溢出效應的呈現。
研究已經證明:只有人才的密度達到一定程度才能觸發(fā)創(chuàng)新的鏈式反應,這也是城市長久繁榮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門檻應該由市場來決定。市場精準決定了引進人才的類型;服務細化滿足了人才偏好的需求。
人才引進有利于提高整個市場的活力,從而提高全社會的效率,這就是鯰魚效應的體現。也許更為重要的是,隨著人才集聚效應的形成,有利于打破區(qū)域內僵化與保守的思維方式的蔓延,從而促使區(qū)域文化處于進步狀態(tài),而這點恰恰是未來吸引人才的最重要的政策靶標。
(責任編輯:年。